財政赤字率
財政支出超過收入部分所佔的比例
財政赤字率是指財政支出超過財政收入的部分的所佔比例,意味著“花”的錢超過了“掙”到的錢。根據我國《預演演算法》明確規定,地方財政上不設立赤字,故此通常所稱的財政赤字,即是中央財政赤字。
2020年5月22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發布的2020年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今年赤字率擬按3.6%以上安排。
財政赤字率=財政赤字/GDPX100%=(財政支出-財政收入)/GDPX100%
歐盟財政赤字率安全警戒線為3%。
赤字比率(Deficit Ratio)赤字是財政上的一個專業術語,是衡量財政風險的一個重要指標。
赤字率則是衡量財政風險的一個重要指標,是指財政赤字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赤字率表示的是一定時期內財政赤字額與同期國民生產總值之間的比例關係。
對於一個國家的財政來說,國債是彌補財政赤字的主要來源,赤字的增長會加大國債的規模,而國債是要還本付息的,反過來又會加大財政赤字。財政就陷入了“赤字-國債-赤字”相互推動增長的困境,如果財政收支沒有明顯改善,隨著赤字和國債的增加,將會對未來的經濟發展產生負效應。
赤字率=(政府開支-政府收入)/GDP×100%
以2007年財政收支狀況計算,中央財政總支出為30589.49億元(中央財政支出29557.49億元,另外安排1032億元中央預算穩定調節基金),中央財政收入為28589.49億元,兩者相抵意味著要"花"的錢比"掙"到的錢要多出2000億元,即中央財政赤字為2000億元,國內生產總值為24.66萬億元,兩者比值(赤字率)約為0.81%(=2000/246600×100%)。
按照國際上通行的《馬斯特里赫特條約》標準,赤字率3%一般設為國際安全線。我國赤字率2000年為2.9%,2001年為2.7%、2002年為2.6%,2003年為2.4%,2004年為2%,2005年為1.6%,2006年為1.3%。
徠赤字比率高低表明的是政府在一定時期內動員社會資源的程度,反映了財政配置工具對經濟運行的影響。
高赤字比率會擾亂正常的經濟運行和形成沉重的債務負擔,影響國民經濟的正常運行。
如果財政赤字比率過高,政府應該從以下兩方面降低赤字比率:
一是削減財政赤字;
二是調整經濟結構、提高經濟效率、加快經濟增長。
1991-1995年,最發達的工業化國家〔包括美國、加拿大、法國、德國和英國),赤字比率比較高,平均為3.8%;赤字規模比較大的發展中國家(包括印度、巴西、巴基斯坦和土耳其),赤字比率平均為6%;我國的赤字比率為2%。比較來看,我國的赤字比率低於工業化國家,雖然比發展中國家赤字比率比較高的國家也低很多,但高於其他發展中國家的平均水平。這表明,我國的赤字比率比較適中。然而,如果與新興工業化亞洲國家(包括韓國、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和泰國)的同期情況相比,我們的解釋就面臨困境。這些國家在同期不僅沒有赤字,反而有1.2%的財政盈餘比率。其實,這正是這些國家剛剛完成工業化的成果。如果作比較的話,也許同它們在工業化進程中的赤字比率進行比較更為適當。1968-1986年間(工業化進程的關鍵時期),這些國家的赤字比率平均為3.2%,大大高於我國至今的赤字比率。
國際比較說明,我國的赤字比率低於工業化國家,比發展中國家赤字比率比較高的國家和經濟轉型國家的赤字比率也低很多。
赤字依存度
赤字率與赤字依存度二者反映的經濟內涵不同,這兩個指標的運用為政府的政策選擇提供了不同的依據。
2020年5月22日,在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上,李克強總理作的政府報告,積極的財政政策要更加積極有為。今年赤字率擬按3.6%以上安排,財政赤字規模比去年增加1萬億元,同時發行1萬億元抗疫特別國債。這是特殊時期的特殊舉措。上述2萬億元全部轉給地方,建立特殊轉移支付機制,資金直達市縣基層、直接惠企利民,主要用於保就業、保基本民生、保市場主體,包括支持減稅降費、減租降息、擴大消費和投資等,強化公共財政屬性,決不允許截留挪用。要大力優化財政支出結構,基本民生支出只增不減,重點領域支出要切實保障,一般性支出要堅決壓減,嚴禁新建樓堂館所,嚴禁鋪張浪費。各級政府必須真正過緊日子,中央政府要帶頭,中央本級支出安排負增長,其中非急需非剛性支出壓減50%以上。各類結餘、沉澱資金要應收盡收、重新安排。要大力提質增效,各項支出務必精打細算,一定要把每一筆錢都用在刀刃上、緊要處,一定要讓市場主體和人民群眾有真真切切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