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傷寒
副傷寒
副傷寒是由副傷寒桿菌引起的一種急性腸道傳染病。帶菌者或者患者為副傷寒的唯一傳染源。副傷寒桿菌通過糞口途徑傳播,水源及食物被污染、日常生活密切接觸、蒼蠅及蟑螂等媒介均可引起流行。人體攝入副傷寒桿菌后是否發病,取決於所攝入細菌的數量、致病能力以及人體防禦力的強弱。副傷寒臨床特徵為持續發熱、心率減慢、表情淡漠、玫瑰皮疹、肝脾大、白細胞減少等。副傷寒主要治療方法為一般支持治療及對症治療,同時使用足劑量、足療程的抗生素進行治療。副傷寒可引起腸出血、腸穿孔等嚴重的併發症,其病死率在發展中國家4%左右。副傷寒經及時治療,一般預后較好。
● 感染科、消化內科
● 副傷寒主要在亞洲和非洲飲水條件差的地區爆發或流行。
● 人體攝入被副傷寒桿菌污染的水或食物后,如果細菌數量多、毒力強,或者人體防禦力低,就會發病。
● 起病初期一般表現為發熱、食慾缺乏、噁心、腹瀉或便秘等,少數人伴有右下腹輕壓痛。
● 起病中期表現為持續發熱,伴有神經或消化系統癥狀,如表情淡漠、獃滯、右下腹或瀰漫性腹部隱痛、便秘、肝脾輕度大等,約一半以上患者在胸、腹及肩背部出現淡紅色小斑丘疹。
● 起病後期表現為體溫逐漸恢復正常,神經及消化系統癥狀減輕或者消失。
● 血液、尿液及糞便的常規檢查,可明確是否有感染情況。
● 血液、尿液及糞便的細菌培養,必要時還需完善骨髓細菌培養,確定是否能培養出副傷寒桿菌。
● 肥達試驗有助於傷寒與副傷寒的鑒別診斷。
● 醫生依據流行病學特點,結合臨床癥狀、體征以及實驗室檢查資料,特別是細菌培養及肥達試驗,可進行傷寒與副傷寒的鑒別診斷。
● 持續發熱1周以上,伴全身中毒癥狀,表情淡漠、食慾缺乏、腹脹。
● 胃腸道癥狀:腹痛、腹瀉或便秘。
● 體征:心率減慢、玫瑰疹或肝脾大。
● 如果出現腸出血或腸穿孔對診斷更有幫助。
● 血液和骨髓培養陽性有確診意義,肥達試驗陽性也有輔助診斷意義。
● 副傷寒起病初期無明顯特異性,需要與傷寒、細菌性痢疾、瘧疾、革蘭陰性桿菌敗血症、血行播散性肺結核等鑒別。
● 消毒隔離,卧床休息,流質或者半流質飲食,補充足夠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質及各種維生素。
● 對發熱、便秘、腹脹、腹瀉等症給予相應物理療法或者藥物處理,減輕患者不適。
● 明確診斷後,根據經驗進行治療。
● 首選第三代喹諾酮類藥物。
● 對於兒童、孕婦副傷寒患者推薦使用第三代頭孢菌素。
● 對於敏感菌株,可使用氯黴素、復方新諾明、氨苄西林、阿奇黴素等藥物治療。
● 治療開始后要密切觀察療效,根據藥物敏感性結果及時調整治療方案。
● 副傷寒出現膿腫形成時,應切開引流,並加強抗感染治療。
● 副傷寒可能引起腸出血、腸穿孔、中毒性肝炎、肺炎、膽囊炎、溶血性尿毒症等一系列併發症,嚴重時可危及生命。
● 副傷寒甲、乙併發症相對較少,副傷寒丙臨床表現複雜,併發症以局限性膿腫形成較為多見,需及時切開引流。
● 副傷寒確診后,可通過及時給予相應藥物或者手術治癒,治癒后可獲得永久免疫力。
● 副傷寒治療同傷寒基本相同,但副傷寒較傷寒複發率高。
● 注意飲食衛生,避免進食可能被污染的食物及飲用水。
● 做好防護工作,避免蚊蟲叮咬。
● 進行傷寒、副傷寒甲、乙三聯菌苗預防接種。
● 避免接觸疫水、疫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