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利斯大廈
曾是世界最高大廈
威利斯大廈(Willis Tower)是位於美國伊利諾伊州芝加哥的一幢摩天大樓,又譯韋萊大廈,原名西爾斯大樓(Sears Tower),在1974年建成,芝加哥的希爾斯大廈(現名威利斯大廈)從1974至1998年享有世界最高大廈的稱號,但近幾十年來,高樓記錄已被打破。
最初擁有者美國西爾斯-羅巴克公司於1992年搬出,大廈後來一直為2004年成立的地產投資集團擁有。2009年,正式更名為威利斯大廈。西爾斯大廈有110層,一度是世界上最高的辦公樓。每天約的1.65萬人到這裡上班。在第103層有一個供觀光者俯瞰全市用的觀望台。它距地面412米,天氣晴朗時可以看到美國的4個州。
威利斯大廈
威利斯大廈
大廈的造型有如9個高低不一的方形空心筒子集束在一起,挺拔利索,簡潔穩定。不同方向的立面形態各不相同,突破了一般高層建築呆板對稱的造型手法。這種束筒結構體系是建築設計與結構創新相結合的成果。
大廈採用由鋼框架構成的成束筒結構體系,外部用黑鋁和鍍層玻璃幕牆圍護。其外形的特點是逐漸上收的,即1~50層為9個寬度為23.86米的方形筒組成的正方形平面;51~66層截去一對對角方筒單元;67~90層再截去另一對對角方筒單元,形成十字形;91~110層由兩個方筒單元直升到頂。這樣,既可減小風壓,又取得外部造型的變化效果。西爾斯大廈頂部的設計風壓為3千帕,容許位移為建築物高度的1/500,即90厘米,建成后在最大風速下的實測位移為46厘米。
威利斯大廈
西爾斯大廈用鋼材76000噸,即1.62公斤/平方米。每平方米用鋼量比採用框架剪力牆結構體系的帝國州大廈降低20%,僅相當於採用5跨框架結構的50%。這種束筒結構體系概念的提出和應用是高層建築抗風結構設計的明顯進展。
大廈內有兩個電梯轉換廳,分設於第33層和第66層,有五個機械設備層。大廈採用了當時最先進的在房間內和各種管井、管道內普遍裝設煙感器、報警器和電子控制的消防中心的消防系統。樓內的自動噴水裝置在火警發生時可將水自動噴灑於任何地點。位於大廈不同高度上的屋頂平台在火警時可用於安全疏散。大廈中安裝了102部電梯。一組電梯分區段停靠,從底層有高速電梯分別直達第33層和66層,再換乘區段電梯至各層;另一組從底層至頂層每層都可停靠。
在“9·11”事件發生以前,“基地”組織頭目本·拉登曾把西爾斯大廈列為繼紐約世貿中心和華盛頓五角大樓之後的下一個恐怖襲擊目標。落網的“基地”組織骨幹哈立德·穆罕默德在接受審訊時也承認,他和他的侄子拉姆齊·優素福曾通過翻看年鑒類資料來找出“美國經濟奇迹的象徵”,然後將它們作為打擊目標。10年前,他們曾按這種思路策劃了世貿中心地下停車場爆炸案。
“9·11”事件發生后,美國已經投資約650萬美元加強西爾斯大廈的安全措施,其中包括:為大樓安裝了更多的數碼相機;任何人進入大樓必須持安全卡;警力增加;改善了大樓內部與政府部門及外界的通信聯繫等
門票價格:$21
開放時間:8:00am-22:00p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