擷子髻
擷子髻
擷子髻,古代婦女髮式,或名“纈子髻”。始自兩普。此髻式,在晉惠帝元康中(291—300),有婦人結髮,髻既成,以繒急束其環,名曰“擷子髻”,始自宮中,天下化之。纈子髻,為晉惠帝宮中所創,后流傳於民間。圖示髻式,乃在朝鮮地區所見(今東北與朝鮮一帶,時間在四世紀時),在時間上較接近,可能是後來流行到該地區的。
髻子
jì zǐ
ㄐㄧˋ ㄗˇ
1. 髮髻。宋 秦觀 《臨江仙》詞:“髻子偎人嬌不整,眼兒失睡微重。”《水滸傳》第二八回:“﹝軍人﹞又帶個篦頭待詔來,替 武松 篦了頭,綰個髻子,裹了巾幘。”王西彥 《古屋》第二部二:“她把它結成一個小小的可笑的髻子,頂在後腦上,顯得安置的不是地方。”
2. 喻指山峰。清 朱彝尊 《題沉上舍<洞庭移居圖>》詩之五:“濕銀三萬六千頃,雨點青螺髻子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