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璋

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

男,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管理學博士。

教學工作


長期從事公共管理學、公共行政研究前沿、公共政策分析、地方政府管理、公共政策評估,談判、溝通與衝突解決等課程的教學工作。

研究成果


曾出版《公共行政學》、《公共管理的方法與技術》、《現代政治學原理》、《理性與制度—政府治理工具的選擇》等教材著作,並發表過《20世紀80年代以來全球行政改革:背景、理論、舉措和趨勢》、《政府治理工具的選擇與創新》和《混沌理論與公共行政》等多篇學術論文。

獨到見解


張璋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表示,“中國式過馬路”涉及到的交通燈設計,“中國式開車”涉及到的道路設計及“中國式接孩子”中公共設施的缺失,從規劃技術角度出發來看,屬於科學性尚不細緻、不周到。
張璋更願意把記者歸納的這些“中國式交通尷尬”理解成“前進中的尷尬”、“喜悅的煩惱”。“中國正處於農業文明向工業文明轉變過程中。”這是張璋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反覆強調的時代背景。在這個時代背景下,諸如此類問題則不能簡單歸結為某一類人的問題,也不能簡單歸結為政府的問題。
“今天我們討論這個問題,不是責怪誰不責怪誰的問題。行人有行人的煩惱,開車人有開車人的煩惱,人行道紅燈時間長了行人不滿意,短了開車人不滿意,這對政府管理、城市規劃也是一個難題。”張璋說,“在這個過程中,政府的管理其實並沒有跟上。”
張璋以國外情況舉例,“西方國家從上世紀30年代開始汽車文明,經過幾代人才養成今天我們看到的文明,而我們國家則是從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才開始這個過程,這個問題解決還需要一段時間。”張國華也認為,倫敦、紐約、東京等城市上世紀60年代也曾一度交通混亂。“中國式過馬路”只是階段性問題,市民尚需時間適應快速城市化、機動車數量猛增等情況,養成交通文明習慣。
“城市讓生活更美好”,張璋對上海世博會這一主題讚譽有加,他認為,目前我們的城市規劃還欠缺一個整體思考,城市化迅速發展,政府管理和服務理念也跟不上這一進程,目前的規劃還處於“搭架子”階段,忙於修建城市主幹道、地鐵,很多服務尚不細緻。城市規劃和公共服務應做到以人為本,以提高民眾的生活便利與舒適度為出發點和落腳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