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橫河街的結果 展開

橫河街

浙江省寧波市街名

橫河街是屬於秀水街歷史文化街區北面的一條街巷。位於浙江省寧波市海曙區,從老地圖上看,橫河街的南側的確有一條小河,這條小河叫“黌河”。

歷史典故


康熙《寧波府志》里提到“黌(音:橫)河,府志西北百步,四周學宮。”“黌”字在古代是學校的意思,黌門客,就是讀書人。這學宮就在河附近,因此就叫“黌河”了。
在清代光緒年間,黌河北面的這條小街就叫作黌河頭巷。而“橫河街”這個名字的出現要等到民國時候。
當時很多人都對這個“黌”字不熟悉,所以就索性按照寧波老話的諧音,改成“橫”字,這才有了橫河街的叫法。《鄞縣通志》記載,“橫河街,舊名雙池頭,橫河頭。”再後來,因為寧波城市發展,馬路拓寬,黌河被填塞,只留下了這條小街。
說起橫河街,這裡並沒有走出什麼官位顯赫的王侯將相,住在這裡的人大都有一個時代特徵明顯的稱呼——“民族資本家”。他們在寧波近代經濟發展史上做出了自己的貢獻。
橫河街38號里曾住著一個姓林的冷藏公司老闆,門楣上的“德門重輝”四個字如今依稀可辨;44號、50號、56號民居群落也叫鶴年坊,據說是當年上海鐵廠的一個姓楊的老闆出資送給丈母娘作出租用,木料用的是台灣的楊松;72號宅院過去的主人就是前面故事中提到的近代中國航運界的巨擘虞洽卿……這些房子有些被作為市級文保點保存下來,有些如今已經尋不見蹤跡了。
在填河造路之前,黌河的北側是橫河街,南側是當時寧波城的府學和孔廟所在。行走在橫河街上,就能看見穿著青布長衫,手捧四書五經的孔門弟子,聽見河對面傳來的朗朗讀書聲,甚至還能聞到文房四寶獨有的墨寶香味。
除了依著黌河,橫河街還貼著北城牆的腳下。這裡的城牆是指唐朝年間寧波刺史黃晟築的外城,也叫“羅城”。“周圍長二千五百二十七丈許,計一十八里”,外城的大致範圍是北至如今的永豐路,南到長春路,東達東門口,西抵西門口。
黃晟的墓碑上有言:“此郡先無羅城,郭居若野居。晟築金湯壯其海嶠,絕外寇窺覦之患,保一州生聚之案。”意思是說外城將當時老百姓的住所都圍了起來,使大家免受賊寇的襲擾。大家安居樂業,就在如今的橫河街的位置,建造了一座報德觀來紀念黃晟的功績。
後來,城牆被拆,一部分條石、城磚被用來修建華美醫院(現為華慈醫院),院址就在如今的永豐路上,與橫河街相對。
橫河街原來還有一池,名為“蜃池”,堪與日、月兩湖齊名。當時寧波城水源由它山堰、廣德湖引水入城。兩路水入城后積蓄於日、月兩湖,並引之於城的西北隅,鑿池停蓄。這池就是蜃池。可是說,蜃池在當時作為重要的水利設施,是寧波城西北面老百姓最重要的飲用水處所。
來到橫河街應該算是意外的收穫,因為原先的目的地是永豐路。但在永豐路上,看到的是寬闊的馬路和往來的車流。靜不下心,索性就鑽進了街邊的一條小弄堂。
弄堂里的民居應該有些年頭了,門牌上寫著“永豐巷”。但是也就短短的一段,50米都不到。弄堂到頭,突然有種“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覺,橫河街就這樣驚艷地出現在眼前。
橫河街已經有一部分在拆遷了,但仍能看到不少老屋宅院。很多磚牆的石灰層已經掉落,斑斑駁駁。不過露出的青磚透著一股剛勁,歲月的利刃也拿它沒有辦法,留不下一點痕迹。倒是小草、青苔這樣的植物,以柔克剛,浸染出一抹鮮艷的綠色。
這裡的老房子要看門楣。這其中最顯眼的非38號民居的“德門重輝”莫屬。這四個字很大,而且清晰可辨,哪怕只是匆匆路過也能看見。其他房子的門楣也或多或少能看到些從前精雕細刻的工藝,中西結合,千姿百態。
街邊有位大叔坐在藤椅上,邊曬太陽邊看書。大叔貌不驚人,穿得甚至還有些邋遢。大叔看書倒是很認真,竟沒有發現相機的鏡頭對著他。上前詢問,發現他看的竟是一本光緒年間的《諸葛武侯傳》。真可謂是“人不可貌相”。

簡介


橫河街
位於浙江省寧波市海曙區,從老地圖上看,橫河街的南側的確有一條小河,這條小河叫“黌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