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鹿銜草的結果 展開

鹿銜草

《聊齋志異》篇目

《鹿銜草》是清代小說家蒲松齡創作的文言短篇小說。

原文


關外山中多鹿。土人戴鹿首,伏草中,卷葉作聲,鹿即群至。然牡少 而牝多。牡交群牝,千百必遍,既遍遂死。眾牝嗅之,知其死,分走谷中,銜異草置吻旁以熏之,頃刻復甦。急鳴金施銃,群鹿驚走。因取其草,可 以回生。

註釋


據《聊齋志異》鑄雪齋抄本
關外:山海關以外,泛指我國東北地區。
銃(chòng 充):火銃,一種火器。《清會典》:“凡火器之小者曰 銃。”

譯文


關外山中,鹿很多。當地人常常在頭上戴一個假鹿頭,蹲伏在草叢中,口中含著一片捲曲的葉子,吹作鹿鳴之聲,引得群鹿都集攏來。但群鹿中,公的少,母的多。公鹿的本性,常是一次交配,千百隻母鹿必配一遍,所以交配完后,公鹿也就累死了。母鹿用鼻子嗅一嗅,知公鹿已死,於是大群的母鹿,就分別跑到山谷中,去尋覓一種具有異香氣味的草,放在公鹿的嘴旁熏它。已死的公鹿嗅到這種氣味,頃刻間,就蘇醒過來。這時,蹲伏於草叢中的人,就急忙敲鑼、放火銃,群鹿驚慌逃走。人們就將這種神奇的草取去。據說它可以起死回生。

作者簡介


蒲松齡(1640~1715 年),清代傑出的文學家,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山東淄川(今山東淄博市)人。蒲松齡一生熱衷功名,醉心科舉,但他除了十九歲時應童子試曾連續考中縣、府、道三個第一,補博士弟子員外,以後屢受挫折,一直鬱郁不得志。他一面教書,一面應考了四十年,到七十一歲時才援例出貢,補了個歲貢生,四年後便死去了。一生中的坎坷遭遇使蒲松齡對當時政治的黑暗和科舉的弊端有了一定的認識。生活的貧困使他對廣大勞動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有了一定的了解和體會。因此,他以自己的切身感受寫了不少著作,今存除《聊齋志異》外,還有《聊齋文集》和《詩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