鬥草

中國民間流行的一種遊戲

鬥草,又稱鬥百草,是中國民間流行的一種遊戲,屬於端午民俗。其最初的源起已無處可尋,漢以前不見鬥草之戲記載(《歷代社會通俗事物考·尚秉和》),或許漢代之前此俗尚未流傳入北方中原。最早見於文獻是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唐朝後鬥百草愈漸成為婦女和孩童的玩意兒。

《年華記麗》:“端午結廬蓄葯,鬥百草,纏五絲。”梁代宗懍的《荊楚歲時記》載:“五月五日,謂之浴蘭節。荊楚人並踏百草.又有鬥百草之戲。”鬥百草後來發展成為插花等裝飾藝術。如今,鬥百草之俗仍在南方某些地區流傳。

簡介


中國民間遊戲。流行於中原和江南地區。起源無考,普遍認為與中醫藥學的產生有關。遠古時代先民艱苦求存,生活單調,暇余以斗蟲、鬥草、斗獸等為戲自娛,及至傳說的“神農嘗百草”形成中醫藥學后,每年端午節群出郊外採藥,插艾門上,以解溽暑毒疫,衍成定俗;收穫之餘,往往舉行比賽,用草作比賽對象,或對花草命名,如用“狗尾草”對“雞冠花”;或鬥草的品種多寡,多則勝,兼具植物知識、文學知識之妙趣;兒童則以葉柄相勾,捏住相拽,斷者為輸,再換一葉相鬥。白居易《觀兒戲》詩云:"弄塵或鬥草,盡日樂嬉嬉。"漢以前不見鬥草之戲。(《歷代社會風俗事物考·尚秉和》)《物原》云:“始於漢武”。據梁朝人宗懍在《荊楚歲時記》中云:"五月五日,四民並踏百草,又有鬥草之戲。"《年華記麗》:“端午結廬蓄葯,鬥百草,纏五絲。”
南北朝時稱“踏百草”,唐代稱“鬥草”或“鬥百草”。《劉賓客嘉話》雲:"唐中宗朝,安樂公主五日鬥百草."宋代擴展至平日隨時可斗。歷代文人作品中對此多有描述。

歷史


隨著遊戲的發展,其最初的內容已有了很大變化,雖仍不離花草,但已平添了與此無關的內涵。到了唐代,鬥草更帶有一種“賭”的色彩,唐人鬥草的方式大概有這麼兩種:一種是比試草莖的韌性,方法是草莖相交結,兩人各持己端向後拉扯。以斷者為負,這種可以稱之為“武鬥”;另外一種則是採摘花草,互相比試誰採的花草種類最多,這就是“文斗”。唐代詩歌中常有婦女兒童鬥百草的描寫:“十五嫁王昌,盈盈入畫堂。自矜年最少,復倚婿為郎。舞愛前溪綠,歌憐子夜長。閑來鬥百草,度日不成妝。”(崔顥《王家少婦》)喜歡鬥草競至如此境界,王家少婦的嬌憨,卻是如在眼前了。“棄塵或鬥草,盡日樂嬉嬉。”(白居易《觀兒戲》)“牛兒小。牛女少,拋牛沙上鬥百草。”(貫休《春野作》)就是寫小孩們歡天喜地玩鬥草的場景。

唐朝

在唐代,鬥草不僅僅是婦女兒童的最愛,成年男子也對此頗好,有詩為證:“昨夜雙溝敗.今朝百草輸。關西狂小吏,唯喝繞床聲。”(李商隱《代應二首》)“曉陌攜籠去.桑林路隔淮。如何鬥百草,賭取鳳皇釵。”(鄭谷《採桑》)更有李白在詞《清平樂》中道:“禁庭春晝,鶯羽披新綉,百草巧求花下斗,只賭珠璣滿斗。”可見這鬥草給成年人一玩兒,便要成賭,以物品或金錢作賭注,否則怎能“珠璣滿斗”。
鬥草
鬥草
據說,五代時,南漢主劉鉞在皇宮后苑遍植奇花異草,每值春深花繁時節,他就會組織一班宮女斗花取樂。早晨打開后苑大門,他一聲令下,宮女們蜂擁而入隨意採摘.到規定的時間鎖上門,宮女們被集中起來,在大殿中比勝負,可能就是以誰採的種類多為勝;負者就要獻出金銀了,最後這些錢被集中起來,作為宴會的費用。鬥草受歡迎是可想而知了。宋代鬥草之風,與唐代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在時間上,宋代人鬥草除在端午節外.在春社及清明也有鬥草活動,這些都有詩為證。北宋詞人晏殊《破陣子》就給我們展示了一幅春日美景:“燕子來時新社,梨花落後清明。池上碧苔三四點,葉底黃鸝一兩聲,日長飛絮輕。巧笑東鄰女伴,採桑徑里相迎。疑怪昨宵春夢好,元是今朝鬥草贏,笑從雙臉生。”范成大在其《四時田園雜興六十首》之一寫道:“庄下燒錢鼓似雷,目斜扶得醉翁回;青枝滿地花狼藉,知是兒孫鬥草來。”柳永更在其《木蘭花慢》(拆桐花爛漫)寫道:“盈盈,鬥草青青。”百花爭妍,陽光明媚,柔媚的婦女們爭芳鬥勝,鬥草取樂。

宋朝

鬥草
鬥草
社下燒錢鼓似雷,日斜扶得醉翁歸。青枝滿地花狼藉,知是兒孫鬥草來.
范成大《四時田園雜興》中『春日雜興』曾描述兒童鬥草情形。見畫中題詩。蓋江南春早,立春草長,兒童互相用草角力,堅韌者勝,折斷者敗。

玩法


鬥草
鬥草
其玩法大抵如下:比賽雙方先各自採摘具有一定韌性的草,(樓蘭案:多為車前草,車前草多年生草本植物,多生路邊、溝壑旁、田埂等處。無莖,具多數細長之鬚根;葉自根際叢出,薄紙質,具五條主葉脈,全緣或波狀,或有疏鈍齒,長達15—30厘米;具綠白色疏生花,花冠四裂,雄蕊四枚;果實成熟後會如蓋子般掀開,釋出四至六顆棕黑色種子,其長長的花軸,用來鬥草的好材料。)然後相互交叉成"十"字狀並各自用勁拉扯,以不斷者為勝。這種以人的拉力和草的受拉力的強弱來決定輸贏的鬥草,被稱為"武鬥"。王建《宮詞》,吟詠鬥草遊戲的情狀:“水中芹葉土中花,拾得還將避眾家,總待別人般數盡,袖中拈出鬱金芽”鬥草除有“武鬥”外,還有“文斗”。
所謂"文斗",就是對花草名,女孩們采來百草,以對仗的形式互報草名,誰採的草種多,對仗的水平高,堅持到最後,誰便贏。因此玩這種遊戲沒點植物知識和文學修養是不行的。

歷史典故


《紅樓夢》
鬥草
鬥草
第六十二回中:"寶玉生日那天,眾姐妹們忙忙碌碌安席飲酒做詩。各屋的丫頭也隨主子取樂,薛蟠的妾香菱和幾個丫頭各采了些花草,鬥草取樂。這個說,我有觀音柳;那個說我有羅漢松。突然豆官說,我有姐妹花,這下把大家難住了,香菱說,我有夫妻穗。豆官見香菱答上了不服氣地說:"從來沒有什麼夫妻穗!"香菱爭辯道:"一枝一個花叫'蘭',一枝幾個花叫'穗'。上下結花為'兄弟穗',並頭結花叫'夫妻穗',我這個是並頭結花,怎麼不叫'夫妻穗'呢?"豆官一時被問住,便笑著說:"依你說,一大一小叫:'老子兒子穗',若兩朵花背著開可叫'仇人穗'了。薛蟠剛外出半年,你心裡想他,把花兒草兒拉扯成夫妻穗了,真不害臊!"說得香菱滿面通紅,笑著跑過來擰豆官的嘴,於是兩個人扭滾在地上。眾丫鬟嬉戲打鬧,非常開心。這時,寶玉也采了些草來湊熱鬧。"
《鏡花緣》
第七十六回就寫得有意思了:紫芝一面思忖,已進了百葯圃。只見陳淑媛、竇耕煙等八人都在那採花折草,倒像鬥草光景,連忙上前止住道:“諸位姐姐且慢折草,都請台上坐了,有話奉告。”眾人都停了手,齊到平台歸坐。陳淑媛道:“妹子剛才鬥草,屢次大負,正要另出奇兵,不想姐姐走來忽然止住,有何見教?”紫芝道:“這鬥草之戲,雖是我們閨閣的一件韻事,但今日姐妹如許之多,必須脫了舊套,另出新奇鬥法,才覺有趣。”竇耕煙道:“能脫舊套,那敢情妙了。何不就請?”紫芝道;“若依妹子鬥法,不在草之多寡,並且也不折草。況此地葯圃都是數千裡外移來的,甚至還有外國之種,若一齊亂折,亦甚可惜。莫若大家隨便說一花草名或果木名,依著字面對去倒覺生動。”畢金貞道:“不知怎樣時法?請姐姐說個樣子。”紫芝道:“古人有一對名對對得最好:‘風吹不響鈴兒草,雨打無聲鼓子花。’假如耕煙姐說了‘鈴兒草’,有人對了‘鼓子花’,字面合式,並無牽強。接著再說一個,或寫出亦可。如此對去,比舊日鬥草豈不好玩?”鄴芳道:“雖覺好玩,但眼前俗名字面易對的甚少,即如當歸一名‘文無’,芍藥一名‘將離’,諸如此類,可准借用文中所寫鬥草之法與《紅樓夢》的頗為相似,只不過前者折花折草以實物對.後者僅對名稱,因為後面還寫到她們的應對:如長春對半夏、金盞草對玉簪花、觀音柳對羅漢松,這種鬥法才真正稱得上文雅。

婦女專利


據說這還成了婦女遊戲的"專利品"。古人的詩詞里多有對“鬥草”的描寫,也多和女性有關。
如宋·吳文英<<祝英台近春日客龜溪游廢園>>:
采幽香,尋古苑,竹冷翠微路。
鬥草溪根,沙印小蓮步?
自憐兩鬢清霜,一年寒食,又身在、雲山深處。
晝閑度。
因甚天也慳春,輕陰便成雨?
綠暗長亭,歸夢趁飛絮。
有情花影闌干,鴛聲門徑,解留我、霎時凝佇。
宋·晏幾道<<臨江仙>>:
鬥草階前初見
穿針樓上曾逢
羅裙香露玉釵風
靚妝眉沁綠
羞臉粉生紅
流水便隨春遠
行雲終與誰同
酒醒長恨錦屏空
相尋夢裡路
飛雨落花中
宋·李清照<<浣溪沙>>:
淡盪春光寒食天,玉爐瀋水裊殘煙,夢回山枕隱花鈿。
海燕未來人鬥草,江梅已過柳生綿,黃昏疏雨濕鞦韆。
宋·晏殊<<破陣子>>
燕子來時新社,梨花落後清明。
池上碧苔三四點,葉底黃鸝一兩聲,日長(cháng)飛絮輕。
巧笑東鄰女伴,採桑徑里逢迎。
疑怪昨宵春夢好,原是今朝鬥草贏,笑從雙臉生

現代發展


到了現代,一方面由於社會的發展,另一方面因為人與自然關係的疏遠,成人們對這些遊戲失去了興趣,於是鬥草就成了兒童遊戲。每值百草豐茂的時節。雜花遍地的田野就成了孩子們的樂園。
在現代,南方鬥草已經無影無蹤了,但是在少數的北方地區和早期北方兒童中,鬥草的遊戲仍存在,而且多為武鬥。
隨著現代文明發展,人的素質提高,尤其城市“愛護花草,人人有責”,在公園裡摘花拔草用來“鬥草”,顯然是不文明的現象,而且要受到譴責、罰款,甚至追求法律責任。
鬥草
鬥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