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葉馬鞭草

馬鞭草科馬鞭草屬植物

柳葉馬鞭草(學名:Verbena bonariensis L)是馬鞭草科、馬鞭草屬植物。株高(連同花莖)可達100-150厘米,多分枝,花為聚傘穗狀花序,小筒狀花著生於花莖頂部,頂生或腋生;花小,花朵由5瓣花瓣組成,每瓣花瓣只有4毫米或8毫米長,群生最頂端的花穗上,花冠呈紫紅色或淡紫色,花色鮮艷。柳葉馬鞭草生長初期葉為橢圓形,邊緣有缺刻,就像不整齊的鋸齒,兩面有粗毛,花莖抽高後葉轉為細長型如柳葉狀,邊緣仍有尖缺刻,穗狀花序頂生或腋生,細長如馬鞭,所以被稱為馬鞭草。柳葉馬鞭草的莖為正方形,全株都有纖細的絨毛,花莛雖高卻不易倒伏。花期5-9月。

原產於南美洲(巴西、阿根廷等地)。喜陽光充足環境,怕雨澇。性喜溫暖氣候,生長適溫為20-30℃,不耐寒,10℃以下生長較遲緩。對土壤條件適應性好,耐旱能力強,需水量中等。

柳葉馬鞭草搖曳的身姿,嬌艷的花色,繁茂而長久的觀賞期,花色柔和常大片種植以營造景觀效果,也適合與其他植物配置,或用於園路邊、濱水岸邊、牆垣邊群植,景觀效果也佳;也可作花境的背景材料;該種常被一些景區冒充薰衣草種植。

形態特徵


柳葉馬鞭草株高(連同花莖)可達100-150厘米,多分枝,花為聚傘穗狀花序,小筒狀花著生於花莖頂部,頂生或腋生;花小,花朵由5瓣花瓣組成,每瓣花瓣只有4毫米或8毫米長,群生最頂端的花穗上,花冠呈紫紅色或淡紫色,花色鮮艷。柳葉馬鞭草生長初期葉為橢圓形,邊緣有缺刻,就像不整齊的鋸齒,兩面有粗毛,花莖抽高後葉轉為細長型如柳葉狀,邊緣仍有尖缺刻,穗狀花序頂生或腋生,細長如馬鞭,所以被稱為馬鞭草。柳葉馬鞭草的莖為正方形,全株都有纖細的絨毛,花莛雖高卻不易倒伏。柳葉馬鞭草花期5-9月,生長季節邊發新枝邊開花,花色柔和,開花植株分枝幅度可達40厘米以上,分層輪生可達4-8層。

生長環境


柳葉馬鞭草性喜溫暖氣候,生長適溫為20~30℃,不耐寒,10℃以下生長較遲緩,在全日照的環境下生長為佳,如果在日照不足的環境下栽培會生長不良,全年皆可開花,花期長,觀賞價值高,以春、夏、秋開花較佳,冬天則較差或不開花,對土壤選擇不苛,排水良好即可,耐旱能力強,需水量中等。

分佈範圍


柳葉馬鞭草
柳葉馬鞭草
原產於南美洲(巴西、阿根廷等地)。

生長繁殖


柳葉馬鞭草繁殖可用播種、扦插及切根分株,採用春季播種開花觀賞時間最長。柳葉馬鞭草種子每克約4000粒,發芽率約85%。種子發芽適溫20℃~25℃,播后10天~15天發芽,整個穴盤育苗周期為40天~45天,1月播種為好,從播種到開花需要3個月到4個月(1月~3月低溫條件下播種育苗,播種到開花則需要4個~5個月)。育苗通常採用200孔穴盤育苗,便於移栽定植,介質可採用丹麥品氏托普進口草炭土確保苗壯整齊快速。播后45天、真葉達到2對~3對且根系成團時方可移栽。穴盤苗不建議直接下地,因為直接下地初期長速慢,死亡率較高,一般先移到9cm~12cm的營養缽生長2個月後再定植效果最佳。

栽培技術


煉苗

定植前需將幼苗放在室外煉苗3-5天,隨後將處理好的幼苗栽植於地塊坑穴中,然後將坑穴填土、壓實,再灌透水。移植后要保持環境的乾燥與充裕的陽光。

整地

選擇土壤較厚的壤土與沙壤土種植,翻耕深約18-25厘米,充分腐熟的牛糞或羊糞3.0-3.75萬千克/小時平方米作為基肥,撒勻。也可用225-300千克/小時平方米微生物肥做底肥,增施磷鉀肥。對於土質黏重、土壤鹽漬化區域,可通過換填種植土,營造微地形,抬高地勢,起壟覆膜,暗管排鹼、隔鹼等鹽鹼地修復技術措施,有效防止鹽鹼侵蝕,從而取得較好效果。

栽植

柳葉馬鞭草定植后灌透水,保證20厘米的土層保持濕潤狀態。柳葉馬鞭草自然分枝能力強,不用採取任何修剪。一般在4月下旬進行柳葉馬鞭草營養缽苗木栽植,株行距20厘米×25厘米,苗木冠幅20厘米,高25厘米,種植密度25-36株/平方米,預留充分的分枝和生長發育所需空間,使得柳葉馬鞭草通風良好,生長強健,花期長。若栽植過密,在後期生長過程中易導致不透風。柳葉馬鞭草定植后45天進入盛花期,盛花期能夠維持到9月份。柳葉馬鞭草比較耐旱,日常養護過程中要見干見濕,不可過濕。通常栽植在光照充足的陽坡上,保證全天日照,最適宜光照時間為6-8小時/天。
柳葉馬鞭草生長期間可除草2-3次,隨有隨清理,以免雜草吸收植物的養分,爭肥爭水。除其他雜草外,多有菟絲子(無根草)纏繞,在養護管理中必須及時拔除,避免菟絲子種子成熟后落地大面積繁殖。

施肥

柳葉馬鞭草喜肥,如定植前施足基肥,則後期可不再施肥。柳葉馬鞭草整個生長期施肥4次:營養生長期施肥1次,即有新根產生時施尿素150千克/小時平方米;初花期施磷酸二銨75千克/小時平方米,可促使苗壯;盛花期施肥1次,可施尿素100千克/小時平方米;盛花期後期施肥1次,可用磷酸二氫鉀18千克對水1500千克噴施。如果生長勢弱,可以在生長早期適當施用少量氮肥,以促進生長,通常20天施用1次;在生長旺盛時期施含氮、磷、鉀、硼和其他微量元素複合肥,每10天施用1次。對鹽鹼含量較高的土壤,可撒施硝酸銨75千克/小時平方米。炎熱夏天不施肥,否則可導致枝條過度生長。

灌水

通常在4月底至5月上旬以前,柳葉馬鞭草栽植后氣溫低,等地表干后再灌水,1次灌水3小時(54立方米/小時·平方米)左右,以不產生地表徑流為止。氣溫達到30℃以上時及時灌水,每3天灌1次透水,灌水要在6:00-10:00、18:00-21:00進行。對於微地形及不存水坡地,用微噴進行噴水,避免在正午時高溫時段噴水,特別注意不能用高噴頭噴水,否則柳葉馬鞭草葉子發黃,枝幹會變紅,花朵脫落,失去觀賞美感。

去雜

在正常情況下,柳葉馬鞭草是窄葉的,常見的柳葉馬鞭草種子一般是國內生產的常規種。因為柳葉馬鞭草是蜜源植物,所以在育種過程中很容易被昆蟲傳粉,造成和同屬的巴西馬鞭草雜交,雜交后種子長成的植株葉片較寬,開花時花序介於聚傘和穗狀中間型態,花期短,花色暗,基本沒有觀賞價值。
柳葉馬鞭草種子中雜交的寬葉馬鞭草種子大約佔5%,該形態的種子只有定植抽出主莖后,從主莖上分枝長出的葉片上才能區分,所以種子繁殖的柳葉馬鞭草必須在定植后1個月左右清除寬葉雜株。如果種植密度較大(25-36株/平方米),因寬葉馬鞭草比例不高,開花后基本不影響整體開花景觀效果。另外,還可以採用頂芽扦插繁殖剔除寬葉馬鞭草,一般在4-6月選取窄葉馬鞭草的母本進行扦插,1周生根,1個月成苗即可定植。

生長習性


光線充足條件下,其花青素和葉綠素可以快速生成,從而使莖和葉更加翠綠。如果在林下等日照不足的環境下則生長不良。在最低溫度0℃以上地區能安全越冬。在中國西北地區種植,由於冬季寒冷,根部不能越冬,遇霜凍地上部分即凍死。在中國寧夏沙湖景區柳葉馬鞭草不能越冬,只能做一年生栽培,生長期165天左右,夏、秋兩季開花,5月下旬始花,6月中旬前後群體性大面積開花,6-8月為盛花期,花期長。

防治方法


病害:缺鐵症,缺鐵或pH值高於6.8將導致葉片上表面出現花葉褪綠現象,可通過增施硫酸亞鐵來降低pH值。現常用1500倍志信鐵肥噴施或澆灌土壤,2-3次后癥狀有明顯改善,或施用我公司配製的螯合鐵300倍液澆灌土壤,防治效果更好。
蟲害:乾旱季節主要有紅蜘蛛、薊馬危害。紅蜘蛛可用40%三氯殺蟎醇乳油1000-1500倍液、20%蟎死凈可濕性粉劑2000倍液,15%噠蟎靈乳油2000倍液噴霧防治,均有較好的防治效果。防治薊馬可用5%啶蟲脒可濕性粉劑2500倍液、1.8%阿維菌素乳油3000倍液或氟蟲腈、甲維鹽、高效氯氟氰菊酯等防治。每隔5-7天噴施1次,連噴3次,可獲得良好防治效果。重點噴灑花、嫩葉和幼果等幼嫩組織。

主要價值


柳葉馬鞭草在景觀布置中應用非常廣泛,常被用於疏林下、植物園和別墅區的景觀布置,柳葉馬鞭草開花植株可高達1.5米,這個高度非常適合創造出花境的層次,設計時通常以高大喬木為背景。在庭院綠化中,柳葉馬鞭草也可沿路帶狀栽植,在分隔庭院空間的同時,還可以豐富路邊風景。在柳葉馬鞭草下層配置地膚、八寶景天、矮牽牛、醉碟、百合等花卉,可優化景觀層次。
柳葉馬鞭草植株高大,生長旺盛,花期長,色彩亮麗,易養護,群體效果非常好,用於園林綠化栽植,既可節省人工和資源,又能表現出美麗的景觀效果,適合中國大部分地區種植,在景區園林綠化中具有推廣價值。柳葉馬鞭草也可作花境的背景材料;該種常被一些景區冒充薰衣草種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