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甲村

山東省煙台市海陽留格庄鎮下轄村

明永樂年間(1403-1424年),李姓來此建村。因建村處有天自冢,故命名為天自冢村。清末,官府將周圍村劃為十個甲,本村按序排列為三甲,遂改名三甲村。後有嚴姓、王姓遷來定居。三甲村位於海陽市東南部,地處東經121°19′,北緯36°45′。東與八甲村為鄰,西隔留格庄河與六甲村相望,南與遠牛庄相接,北與前楊台村相連,隸屬留格庄鎮。距鎮政府駐地3.5公里,距市政府駐地17公里。全村轄區總面積約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33.3公頃,適宜種植的農作物主要有玉米、小麥、花生、蔬菜等。 2000年,全村有145戶,402人。有李、嚴、王等3姓,均為漢族,其中人口較多的為李姓。

社會進步


文教科技1943年,成立了三甲小學,有教師1人,學生30餘人。1950年,學生40餘人。之後,學校教學設施逐步配套,教學質量穩步提高。1990年,本村小學併入八甲小學。自建國至2002年,由原籍考入大中專院校的學生9人。人民生活解放前,村民的生活是半年糠菜半年糧。建國后,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1975年,全村收入50萬元。2000年,全村總收入120萬元,人均存款2000元。2002年,全村有運輸車輛66部、摩托車33輛、電話60部、彩電80台、電冰箱30台、洗衣機10台。村莊建設建國前,村內街道不整,破爛不堪,村民住的全是草房。1979年起,村進行規劃,建立新房區。至2002年,建房60餘幢,樓房1幢。人均居住面積25平方米。集體福利1970年,村實行合作醫療,村民吃藥由集體報銷50%,重病治療報銷70%,醫療站為村民及鄰村群眾治病送葯上門。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壯大,村民的福利事業有了很大提高。1978年,全村用上了電網供電。1980年,村購買了電視機1部,電影放映機1部,豐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1990年,全村吃上了自來水。2000年,安裝了程式控制電話,成為全鎮第一個電話普及村。

組織建設


中共基層組織建設1943年,李風珍、李壽山、李桂亭等成為本村第一批中國共產黨員。同年,成立了黨支部,由八甲李可選任黨支部書記。在黨支部的領導下,村成立了互助組,並先後開展了反特、反惡霸鬥爭,組織人員支前。1947年1月,辛經禮任黨支部書記。之後任黨支部書記的依次有李壽山、嚴秀禮、李桂祿、嚴修禮、李君山、李建華、嚴志文、嚴修國、嚴守業。1995年12月起,嚴守業任黨支部書記。2002年,全村有黨小組3個,黨員31名。基層行政組織建設1942年,設村公所。1943年,改稱村政府。1958年,改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68年6月,改稱大隊革命委員會。1980年12月,復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84年,始稱村民委員會,下設民政、調解、民兵、治安、婦女等組織。曾任村行政主要負責人的有李恕侃、李崇璞、嚴秀禮、李桂璽、李竹坡、李忠玉、嚴秀國、王賢民、李新民、李振光、李建度。1999年5月,李振光當選為首任直選村委會主任。2002年4月起,李建度任村委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