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驗

漢語詞語

考驗,漢語辭彙,拼音是kǎoyàn。意思是考查驗證;拷問,審訊拷打(偏義副詞,偏在“考”)。

近反義詞


近義詞

檢驗,磨練

反義詞

通過,免檢

造句


顯然他們是在給他以嚴峻的考驗。
失敗的打擊也許是難以忍受的。但誰能忍受得了,誰就有希望獲得成功。那些只會憧憬美好的成功,卻經不起失敗考驗的人,是絕不會有成就的。

引證詳解


1、考查驗證。
宋蔡絛《鐵圍山叢談》卷四:“然世事則益爛漫,上志衰矣,非復前日之敦尚考驗者。”
2、稽考檢驗。
①《管子·小匡》:“公宣問其鄉里,而有考驗。”尹知章註:“遍問其鄉里之人,以考其所行,皆有事驗。”
②《史記·秦始皇本紀》:“運理羣物,考驗事實,各載其名。”
③《晉書·天文志上》:“《周髀》術數具存,考驗天狀,多所違失。”
④《元典章·詔令·世祖頒授時歷》:“為日官者皆世守其業,隨時考驗,以與天合,故曆法無數更之弊。”
3、指通過具體事件、行動或困難環境去檢驗人們是否堅定、忠誠或正確。
巴金《盼望》:“他對人民有過貢獻,又是一個堅貞不屈、臨危不懼的革命者,我相信他一定經得起嚴峻的考驗。”
楊沫青春之歌》第二部第二章:“你要經得起考驗,黨是會給你打開大門的。”
4、審訊驗實。
①《漢書·杜業傳》:“幸賴陛下至明,遣使毛莫如先考驗,卒得其奸。”
②漢王充《論衡·骨相》:“通有盜鑄錢之罪,景帝考驗,通亡。”
③《後漢書·魯恭傳》:“﹝刺史、太守﹞因以盛夏,徵召農人,拘對考驗,連滯無已。”
5、拷問,審訊拷打(偏義副詞,偏在“考”)
《三國志·華佗傳》:“於是傳付許獄,考驗首服。”
【1】考:『動』通“拷”,拷打。《後漢書·戴就傳》:“幽囚考掠,五毒參至。”

相關名言


• 厄運在同一條路上漫遊,時而降臨於這個人,時而降臨於另一個人。——埃斯庫羅斯《被縛的普羅米修斯》
• 苦難有如烏雲,遠望去但見墨黑一片,然而身臨其下時不過是灰色而已。——里希特《長庚星》
• 幸運並非沒有恐懼和煩惱;厄運也決非沒有安慰和希望。——培根《論厄運》
• 不幸可能成為通向幸福的橋樑。——日本諺語
• 災禍是一個人的真正試金石。——鮑蒙特與弗萊徹《榮譽之勝利》
• 苦難磨練一些人,也毀滅另一些人。——富勒《至理名言》
• 烈火試真金,逆境試強者。——塞內加《論天意》
• 逆境給人寶貴的磨練機會。只有經得起環境考驗的人,才能算是真正的強者。自古以來的偉人,大多是抱著不屈不撓的精神,從逆境中掙扎奮鬥過來的。——松下幸之助
• 那些能將我殺死的事物,會使我變得更有力。——尼采《偶像的黃昏》
• 沒有經歷過逆境的人不知道自己的力量。——瓊森《確實可靠》
• 一顆高尚的心應當承受災禍而不是躲避災禍,因為承受災禍顯示了意志的高尚,而躲避災禍顯示了內心的怯懦。——阿雷蒂諾
• 當一個人鎮定地承受著一個又一個重大不幸時,他靈魂的美就閃耀出來。這並不是因為他對此沒有感覺,而是因為他是一個具有高尚和英雄性格的人。——亞里士多德《尼可馬克倫理學》
• 幸運最能發現罪惡;而厄運最能發現美德。——培根《論厄運》
• 交好運令人羨慕,而戰勝厄運令人敬佩,這是塞內加的名言。——培根《論厄運》
• 交好運時要謹慎,遭厄運時要忍耐。——J·雷《英國諺語》
• 在厄運中滿懷希望,在好運中不忘憂慮,這樣便能泰然擔待禍福。——賀拉斯《歌集》
• 不因幸運而固步自封,不因厄運而一蹶不振。真正的強者,善於從順境中找到陰影,從逆境中找到光亮,時時校準自己前進的目標。——易卜生
• 最好是通過別人的厄運而不是通過你自己的厄運來學得聰明。——《伊索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