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場

文學場

“文學場”即“文學生產場”(the 從文學場角度思考文學,意味著從一個空間結構、關係結構中考察文學意義的生產,這是一種原創性的解讀路徑。這是一本系統考察近十年中國文學場的前沿書,也是一本深入研究當代中國商業社會文化的批判書。

文學場


“文學場”即“文學生產場”(the Fiield of literary production),是人類學、社會學家布迪厄(Pierre Bourdieu,1932-2002)將結構和歷史視野辯證統一起來的一種文學觀,是他醫治形式主義文學觀放逐歷史和行動者,以及傳統的社會歷史文學觀遺棄文學自主性的一劑良藥。
在布迪厄眼中,研究文學意味著建構一系列“紙上的建築群”。因為,對文學現象的解讀必須語境化、歷史化,即必須置於社會歷史的場域空間之中:“建構一個象文學場這樣的對象,需要並迫使我們與實體論的思維模式決裂(如恩斯特。卡西勒所說)。”
從文學場角度思考文學,意味著從一個空間結構、關係結構中考察文學意義的生產,這是一種原創性的解讀路徑。文學場是不同資本持有者角斗的空間,一個始終烽煙四起、鏖戰頻頻的場所。文學場由許多位置及其相互關係形成,具備不同習性和文學資本的行動者進入文學場,爭奪位置的佔有權,參與文學遊戲的行動者不同於前結構主義的主體,他們不是一個理智主義的、全知全能的主體,而是受到文學場域和社會大場域影響的個體;同時,他們也不是結構主義意義上被動接受客觀結構召喚的主體。行動者的文學習性、文學資本,鐫刻著出身、家庭教育和成長軌跡的痕迹。當文學場域的現實境遇與行動者的習性相逢,隨機與偶然的因素將影響習性,生成有意無意的策略行為。“習性”觀要求我們將文學場域的歷史和行動者的性情辯證地聯繫起來。

中國文學場


《中國文學場》,上海三聯書店出版社出版
1998年是一個標誌性年份。伴隨著新經濟的崛起,商業意識形態開始滲入中國社會的各個場域。在這個背景之下,原本在家國意識形態統治之下的中國文壇發生了鬆動和分裂。抬杠與吹捧、對抗與勾結、單幹與結黨……文壇變得熱鬧起來,一個由新的權力格局組成的文學場也正在慢慢形成。
作者對活躍在當代中國文學界及文化界的二百多位知名人物進行了“知識考古”式的社會學考察,從中揭示出這樣一個時代主題:中國社會正淪陷於以貨幣為膠合劑的商品和商業意識形態的包圍圈之中,人們的生活方式和倫理基礎因而發生了巨變和錯位,中國文學場同樣未能倖免。作者稱這樣一個時代為“商業專制時代”。
這是一本系統考察近十年中國文學場的前沿書,也是一本深入研究當代中國商業社會文化的批判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