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兕出柙

虎兕出柙

虎兕出柙,漢語成語,拼音是hǔ sì chū xiá,意思是虎、兕從木籠中逃出;比喻惡人逃脫或做事不盡責,主管者應付責任。出自《論語·季氏

釋義


兕:犀牛一類的野獸;柙:關獸的木籠。虎、兕從木籠中逃出。比喻惡人逃脫或作事不盡責,主管者應付責任。

出處


《論語•季氏》:“孔子曰:‘……虎兕出於柙,龜玉毀於櫝中,是誰之過與?’”

典故


兕:犀牛一類的野獸。柙:關獸的木籠子。老虎和兕從木籠子里跑出來。比喻主管者沒有擔負起應負的責任。也比喻惡人逃脫。語本《論語.季氏》:“虎兕出於柙,龜玉毀於櫝中,是誰之過與?”

用法搭配


運用

作賓語、定語;用於處事

英文翻譯


The tigers and rhinoceros escaped from the corrals.

現實意義


虎兕出柙的原義是洪水猛獸一旦放縱就超出了人類的控制能力,然而在中國的歷史上,在通訊落後的冷兵器時代,虎兕出柙常常用來說用虎符軍令,指揮戰爭。
到了現代,虎符軍令的文物都極其難以見到,虎兕出柙的成語也就成為冷僻的詞。
其實,虎兕出柙用來形容大小非從禁錮狀態,到得虎符軍令才能流通的演變過程很恰當。

成語寓意


反映出孔子的反戰思想。他不主張通過軍事手段解決國際、國內的問題,而希望採用禮、義、仁、樂的方式解決問題,這是孔子的一貫思想。此外,這一章里孔子還提出了“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朱熹對此句的解釋是:“均,謂各得其分;安,謂上下相安。”這種思想對後代人的影響很大,甚至成為人們的社會心理。就今天而言,這種思想有消極的一面,但是其仍有適應現代社會的一面,現代社會的穩定實際上也是要靠一定的均衡,如果貧富差距過於懸殊,社會便有可能分崩離析。且“不患寡而患不均”也符合社會主義的公平和正義的思想。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這裡的”均“,不是簡單平均,而是各得其分,是在公正的分配製度下得到自己應得的份額。簡單理解”均“為平均當然會導致消極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