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高熱
小兒高熱
小兒高熱是指小兒體溫超過39℃,是兒科臨床最常見的癥狀,多見於6個月至3歲的小兒。多起病急,體溫39℃以上,表現為怕冷、發熱、周身不適、食慾缺乏等。引起發熱的原因很多,臨床分為感染性與非感染性兩大類,以前者多見。小兒高熱是指小兒體溫超過39℃,是兒科臨床最常見的癥狀,多見於6個月至3歲的小兒。多起病急,體溫39℃以上,表現為怕冷、發熱、周身不適、食慾缺乏等。引起發熱的原因很多,臨床分為感染性與非感染性兩大類,以前者多見。
● 1.感染性因素
● (1)病毒感染如上呼吸道感染、手足口病、麻疹、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等。
● (2)細菌感染急性粟粒性肺結核、淋巴結結核、肺炎鏈球菌肺炎、敗血症、細菌性痢疾、腸炎、化膿性腦膜炎等。
● 2.非感染性因素
● (1)組織破壞、壞死大面積燒傷后、白血病、淋巴瘤等。
● (2)風濕性疾病風濕熱、幼年性類風濕性關節炎、川崎病等。
● (3)產熱過多嚴重驚厥或癲癇大發作后。
● (4)散熱障礙魚鱗病、家族性外胚葉發育不良或新生兒包裹過多捂熱致假性發熱。
● (5)體溫調節功能失常如中暑。
● 1.體格檢查
● 全身系統檢查很重要。需要仔細檢查皮膚、淋巴結、咽喉部、胸腹部以及是否存在病理征等。
● 2.實驗室檢查
● (1)通過血常規、血塗片、C反應蛋白、血沉檢查、糞尿便常規等檢查,判斷機體有無炎症,有無活動性病變,並可觀察疾病的變化和發展。
● (2)病毒分離與鑒定:是診斷病毒感染和鑒定病毒的重要手段,對麻疹、流行性感冒有診斷價值。
● (3)血、尿、咽拭子、痰、糞便培養,PPD皮試、肺炎支原體抗體滴度等檢查,有助於明確病原體。
● (4)腦脊液檢查:腦膜炎患者腦脊液外觀、壓力、白細胞計數、紅細胞計數及蛋白、糖含量等生化指標均可發生改變,是明確腦膜炎診斷的重要方法。
● 3.影像學檢查
● 胸部X線、CT、MRI檢查:胸部X線是診斷肺炎的基礎檢查方法,經X線檢查不能確診的患者,可行CT、MRI檢查,以明確診斷。
● 發熱的原因繁多且複雜,這裡列舉幾個最常見的疾病。
● 1.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 俗稱“感冒”,表現為鼻塞、流涕、噴嚏、咽部不適、發熱、頭痛、全身不適、乏力等,部分患兒有食慾減退、嘔吐、腹瀉。
● 2.手足口病
● 有流行病學史。初起發熱,繼而口腔、手、足和臀等部位出現斑丘疹及皰疹樣損害。
● 3.麻疹
● 本病以發熱、咳嗽、流涕、結膜炎、口腔麻疹黏膜斑及全身皮膚斑丘疹為主要表現。有流行病學史。
● 4.肺炎
● 多數起病較急,發病前數日多先有上呼吸道感染,主要臨床表現為發熱、咳嗽、氣促、肺部可聞及固定的中細濕啰音和(或)胸部影像學有肺炎的改變。
● 5.腸炎
● 起病多數較急,主要臨床表現為發熱、腹瀉、嘔吐、腹痛,嚴重可出現精神煩躁或萎靡、嗜睡,甚至昏迷、休克。
● 6.川崎病
● 、持續發熱5天以上,抗生素治療無效,唇充血皸裂,口腔黏膜充血,舌乳頭突起,呈草莓舌,眼結膜充血,頸淋巴結腫大,多形性皮疹,手足硬腫,指(趾)端、肛周脫皮。有些患兒心臟彩超提示冠狀動脈擴張或動脈瘤。
● 7.白血病
● 多數起病急,表現為發熱、貧血、出血、骨關節疼痛,伴有肝脾淋巴結腫大,周圍血片可見幼稚細胞,骨髓檢查可確診。
● 1.對於高熱患兒應及時適當地降溫,以防止驚厥等不良反應發生。
● 2.針對引起小兒高熱的原發疾病予以相應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