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訓練法

高原訓練法

高原訓練法,運動訓練方法之一。自1968年第19屆奧運會賽址設在海拔高度為2240米的墨西哥城之後。高原訓練法引起世界體育界的重視。

高原訓練法


一些國家在中度高原(1500米—2400米)建立了高原訓練基地,並把高原訓練作為大賽前的重要訓練手段,取得了顯著的訓練效果。

高原訓練法原理


中度高原空氣密度只有海拔平面的77%.氧含量只有平原地區的3/4左右,氧分壓大於平原地區的20—25%、當運動員在這樣的環境下進行訓練時、由於"調節適應期"產生應激,呼吸頻率和心率加快、溶解在血管里的部分氧氣受低氣壓的影響不易被身體吸收、使血管體積增大、血管擴張,血管壁增厚,血管變粗,通過的血量增多,從而更好地鍛煉了運動員的心血管系統,提高了最大攝氧量和血色素濃度,增強了耐受乳酸的能力,產生了高原馴化(高原習服)。在返回平原時,失去了獲得性適應性條件,運動員會產生新條件的應激,即晚馴化——脫服習。在大賽前進行高原訓練.對運動成績的提高效果員為顯著。每次訓練三周左右。

模擬高原訓練


由於高原訓練地點難找,經費開支大,人們找到模擬高原訓練的一些方法手段。如:1.低壓艙(或減壓艙),仿高原低氣壓環境的金屬艙體,按需要控制閥門抽氣、進氣、造成艙內任何低氣壓環境供運動訓練。2.配製低氧混合氣;根據預定的模仿高度,計算出該高度的氣管氧分壓,再計算出混合氣體的氧濃度。利用兩隻高壓氣瓶分裝的氧和氨的壓差得到符合標準的含氧百分比。用小多氏袋分裝,載上呼吸口罩即可使用。3.低氧呼吸氣體發生器:是一種供中等負荷時腦中度高原環境訓練之用的呼吸面罩和兩隻小圓桶。長跑時固定在運動員背部,不影響跑的技術發揮。它所提供給運動員的空氣中氧含量為10%,約是平原地區的一半。1980年,美國南加尼福尼亞大學和俄勒岡大學試用10周,成績明顯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