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一話

鋼筆字、普通話等的總稱

三字一話指的是鋼筆字、毛筆字、粉筆字和普通話,是師範生的基本技能之一,是教師從業的基本功。教師的字寫得是否工整美觀,普通話是否標準規範關係到學生的語言、文字水平。

基本內容


鋼筆字

鋼筆作為漢字的書寫工具,具有體積小,攜帶方便,書寫便捷,經久耐用,寫出的字不易褪色等優點;從審美的角度看,鋼筆字的線條表現形式和藝術感染力雖不及毛筆書法那樣豐富,但遠遠勝於鉛筆、圓珠筆等其他硬筆,因為鋼筆的筆尖富有彈性,寫出的筆畫同樣有粗細、輕重之分。
一篇漂亮的鋼筆字,同樣能給人以美的享受。特別是近幾年來,隨著鋼筆字教學的普及與提高,廣大鋼筆書法教育者、愛好者在教學和書寫實踐中,對鋼筆字的筆法、結構、章法及書體等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嘗試,創作了不少優秀的楷、行、草、隸、篆五體俱全的鋼筆書法作品。這些作品具有形態、神情、風韻、意境和氣勢之美,形成了結構嚴謹、筆畫呼應、骨力開張、筋脈相連之妙,增強了鋼筆書法藝術的感染力,受到了社會的廣泛讚許,使鋼筆字由單純的實用型向藝術型邁進了一大步。

毛筆字

毛筆字——是指按傳統法度書寫的毛筆字,而不是用毛筆隨意寫出的字。書法是線條造型藝術。所謂筆法主要的就是怎樣創造理想線條(點畫)的用筆方法。
毛筆作為一種書寫工具,其歷史非常久遠,早在新石器時代的彩陶上就留有毛筆描繪的痕迹。雖然西周以前迄今尚未見有毛筆的實物,但從史前的彩陶花紋、商代的甲骨文等上可覓到些許用筆的跡象。東周的竹木簡、縑帛上已廣泛使用毛筆來書寫。由此可知毛筆起於殷商之前。最早的毛筆,大約可追溯到二千多年之前。湖北省隨州市擂鼓墩曾侯乙墓發現了春秋時期的毛筆,該筆是目前發現最早的筆,是上古時代遺存的不可多得的寶貴資料。春秋戰國時對筆的叫法各地不一,有“筆”、“聿”、“拂”等多種名稱。直到秦實行“書同文,車同軌”,才將筆的各種名稱統一稱作“筆”。相傳秦將蒙恬曾在善璉村取羊毫制筆,在當地被人們奉為筆祖。又據說蒙恬的夫人卜香蓮也精通制筆技藝,被供為筆娘娘。到了漢代,筆已比較考究,路卮是當時的制筆高手。漢代制筆頭的原料除了兔毛之外,還有羊毛,鹿毛、狸毛、狼毛等,硬毫軟毫並用。同時,筆管的質地和裝飾也豐富起來。據正史書籍記載,我國著名的宣筆就發明於漢代。

粉筆字

作為教師,都希望自己有一手漂亮的粉筆字,因為在課堂上要喚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除了教師的分析講解,舉止表情以外,板書的優劣往往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可以說,工整、漂亮的板書是課堂教學中一個必不可少的環節。寫好粉筆字,是每一個教師,不可推卸的責任和不可缺陷的一種專業基本功。那麼如何寫好粉筆字也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一、粉筆字的書寫姿勢
黑板是豎立固定在牆上的,因此,粉筆字就只能站在黑板前,採用“站立懸臂”的姿勢書寫。
書寫時要注意做到:頭平、身正、臂曲、足穩。
頭平是為了保證視線的平正,使寫出的字行列整齊。隨著書寫高度的變化,可略有仰俯,但要經常保持頭部平正不歪斜。
身正是指身體端正不偏斜。要隨著書寫位置的左右變動而平移。直也不是僵硬呆板,應該以自然大方,書寫方便為好。
臂曲是指執筆的右手臂曲成直角,舉到眼的高度最便於書寫。隨著書寫位置的上下、高低變動,手臂彎曲程度也要作相應的變化。左手或持書或按黑板或下垂,都要以輕鬆自然方便為準。
足穩是指兩腳分開站立,以保持身體的平衡、穩定。隨著書寫高度的變化,可以踮腳或屈膝,隨機應變(毛筆姿勢中的立勢題壁)。
課堂教學中書寫粉筆字應注意以下幾點:
1.示範性。教師在課堂上寫板書,也是做寫粉筆字的表演。學生不但要模仿教師的字,也要模仿教師寫字的姿勢。所以,教師不但要能寫一手好字,還應注意自己的姿勢要優美大方,處處為人師表。絕不可以隨隨便便,胡寫亂畫。
2.靈活性。為增強教學的直觀性,教師有時讓學生直接觀看書寫過程,這時,要求身不擋字。寫字姿勢要靈活調整,並保持身態的大方。
3.變動性。黑板版面大,書寫範圍廣,需要及時移動身體,變換姿勢。(示範區和練習區的變換)
4.間歇性。即邊講邊寫,而不是一氣呵成。(重點筆畫的書寫,就是要停下來讓學生看清楚,有時候還要書寫兩遍以上
二、執筆方法
粉筆不同於毛筆和其他硬筆,自身是筆桿又是筆頭,而且板書是立式書寫,手腕、手臂都要懸起,因此執粉筆的方法也不同於其他筆類的執法。通常採用“三指法”,即拇指、食指、中指三者齊力,把粉筆執牢。其中拇指、中指對應相抵,食指在前控制行筆方向,無名指和小指自然彎曲,起輔助作用。食指距離粉筆頭約0.8厘米左右,如果離粉筆頭太近,手指部位會靠在黑板上來回摩擦,影響書寫;如果離筆頭太遠,無力控制行筆,寫出的筆畫會太輕而不清晰,還容易折斷粉筆。另外,粉筆的筆身要處在掌心之內,筆身與黑板平面的夾角大約為45度。
同時,執粉筆也須講究指實掌虛。“指實”即手指執筆要緊而有力量,這樣寫出的字才能剛勁有力;“掌虛”就是手心不能握拳,而要留有一定的空間,使運筆靈活,這樣寫出的字則流利而不呆板。
三、用筆方法
講究用筆,點畫就有生機,再加上結構合理,字就美觀。硬筆字與毛筆字的主要區別不在結構,而是在用筆上。兩者在結構上的要求基本一致,但是用筆的區別是很明顯的。粉筆雖屬硬筆一類,但因它的質地鬆軟,是靠磨損自身而在黑板上留下筆跡來書寫的,它本身沒有彈性,其筆畫的粗細全靠粉筆與黑板的接觸面大小而定,所以粉筆的用筆有其特殊性。下面就以楷書為例談談粉筆字的用筆特點。
1、邊寫邊轉。寫毛筆字講究換鋒,寫粉筆字也講究換鋒,講究邊寫邊轉。例如寫“在”字,第二筆的長撇要邊寫邊轉,收筆才會出尖(再寫一遍長撇)。在書寫的時候,如若不轉,粉筆的筆頭磨損,容易造成一個平面,再看一個“在”(范寫無轉筆的在),兩個字一比較,有無轉筆效果就差多了。所以在書寫過程中要不斷地用指頭轉動筆身,調換筆頭與黑板的觸面。再看兩個字“重、者”(范寫),幾乎每寫完一個筆畫就要調整一次筆鋒,使筆頭側面經常保持一個尖角來接觸黑板,這樣寫出來的字線條清麗、勁健,不至於過粗過細。
2、提按交替。按就是書寫時用力,加大粉筆與黑板的磨擦,這樣粉筆磨損大,脫粉多,筆跡粗重。如果要使筆跡由粗而細、從有到無,那就要用提。運筆的提按往往是在同一筆畫中完成,如捺的寫法(范寫),這就是先提后按再提,以達到粗細輕重分明的筆畫效果。我們先看一個沒有提按的“之”,再看一個有提按的“之”。這個筆畫過程就像近代書法家沈尹默說的:“才按便提,才提便按。”相比之下第一個字則較為呆板,缺少生機和美感。因此,在一個字當中,提按也要經常交替使用。
3、頓挫連用。所謂頓,就是在按的基礎上停頓一下,使點畫的某一處圓渾而有力量。頓經常在點畫的起筆收筆或勾挑捺角處體現出來;挫是指轉換筆尖方向的一種急促而有力的行筆方式,常和頓一起連用,稱為頓挫。以橫鉤為例(范寫),鉤畫就是先頓后挫,粉筆尖扭轉方向而形成的一種運筆線路。這樣能收到蓄勢躍出的效果,就像踢足球,踢球前腳向後收,先蓄勢再踢出,使之強而有力,再如“寶”字(范寫),如果沒有頓挫扭轉作準備,而徑直出鉤,例如(范寫無出尖的鉤),這樣的鉤畫則如斷柴折枝,了無精神。
4、藏露結合。藏鋒,筆畫含蓄凝練;露鋒,凸顯躍動精神。兩者相互映襯,相得益彰。粉筆楷書也講藏露結合,不能忽視藏鋒的作用。有時要逆鋒起筆,例如懸針豎,如“申”字(范寫);有時要回鋒收筆,例如垂露豎,如“果”字(范寫)。當然,寫粉筆字要比毛筆字自然率意得多,逆鋒回鋒只要有這個意思即可,順鋒入筆、出鋒收筆的情況佔多數。
以上所講的,主要是粉筆的特殊性及其與其他書寫工具的異同點。要寫好粉筆字,關鍵還是在於對漢字的書寫基礎,在於多臨帖,細觀察,勤練習。而作為教師,除了寫好粉筆字之外,還須注意課堂板書方面的幾個問題:
四、課堂板書注意事項
1、大小得當。在黑板上寫字是給學生看的,字太小,學生看不清;太大了,往往寫幾個字就要擦一次黑板,費時費力。字的大小以坐在教室後排的學生能看清楚為宜,一般是字徑10厘米。
2、行列平直。常常會看到有些教師的板書“連綿起伏”,橫行不平,縱行不直。那麼怎樣做到行列平直呢?首先,身體與黑板是否保持適當距離,太近了就不利於觀照全局;其次,寫字時可以比照黑板邊框來寫,並注意時時換步,使自己始終在最佳書寫區內書寫。第三,運用三點成一線的原理,根據前兩個字的位置目測出第三個字的位置,如此類推,就能將行列寫平直。最後,實在不行就用鉛筆在黑板上打格子來寫,這個辦法也可以教給學生出黑板報時用。
3、板區劃分。就是有意識地將長方形黑板劃分為幾個區,例如可分為固定區和活動區。固定區所寫的板書是主要的,一般在一節課或幾節課的教學活動結束之前一直保留著;而活動區所寫的板書是次要的,可以寫了又擦,擦了又寫。固定區最好安排在黑板的中間,因為這個板區正是全教室學生的最佳視角處。
五、每星期交一篇作業,各級長按照記錄表檢查登記老師們的練習成績。

普通話

普通話(Mandarin),即中文,國語,華語。是中華不同民族進行溝通交流的通用工具。
普通話以北京語音為基礎音,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以典範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範。是通行於中國大陸、中國台灣、中國澳門、中國香港及海外華人華僑間的共通語言。河北省承德市灤平縣為普通話標準音採集地。
普通話是中國的官方用語,也是聯合國六種官方工作語言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19條規定:“國家推廣使用普通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確立了普通話是“國家通用語言”的法定地位。
普通話的使用最早可以追溯到清朝(公元1636—1912年)。
普通話在中國不同的地區有不同的稱謂:大陸官方(包括港澳):普通話;台灣官方:國語;東南亞華人:華語;學術界:現代通用漢語。

重要意義


粉筆字、鋼筆字、毛筆字,普通話,“三字一話”被稱為師範生的基本功,勤學苦練這些基本功是師範生每日的必修課,提高三字一話技能對於教育事業和教師自身的發展具有重大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