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斑裂孔

黃斑裂孔

黃斑裂孔是指黃斑部的視網膜內界膜至感光細胞層發生的組織缺損而形成的裂孔。不明原因的特發性黃斑裂孔最為多見,常發生於50歲以上的健康女性,單眼發病較多。由於黃斑位於視網膜中心,是視力最敏銳的地方,黃斑裂孔發生后可出現視物模糊、中心暗點、視物變形。黃斑裂孔常起病隱匿,常在另一隻健眼被遮蓋時才被發現。患者可出現視物模糊、中心暗點、視物變形。大部分黃斑裂孔可通過手術治癒。當黃斑裂孔導致視網膜脫離發生時,視力進一步下降甚至失明,同時持續性視網膜脫離可引起眼內壓降低,從而導致眼球萎縮,影響患者外觀。

就診科室


● 眼科

病因


● 大部分黃斑裂孔發病原因不明,稱為特發性黃斑裂孔,其他如眼外傷、高度近視、囊樣黃斑水腫、視網膜炎症、玻璃體視網膜牽拉、視網膜變性類疾病、日食性視網膜病變等也可導致黃斑裂孔發生。

癥狀


● 黃斑裂孔常起病隱匿,常在另一隻健眼被遮蓋時才被發現。患者可出現視物模糊、中心暗點、視物變形。
● 黃斑裂孔若合併視網膜脫離,可出現嚴重視力下降及視物遮擋感。

檢查


● 可通過視力檢查、阿姆斯勒表檢查、眼底鏡檢查、眼底照相、眼底相干光斷層掃描(OCT)檢查確診黃斑裂孔,其中OCT掃描最為關鍵。

診斷


● 醫生根據典型的臨床表現和眼底所見以及OCT掃描結果診斷本病。
● 患者出現視物模糊、中心暗點、視物變形。
● 視力檢查可發現視力下降、阿姆斯勒表檢查可發現視物扭曲變形。
● 通過直接/間接眼底鏡及三面鏡等檢查可見典型黃斑區圓形裂孔,邊緣銳利, 大部分1/4-1/3PD大小,裂孔底部呈暗紅色。
● 眼底相干光斷層掃描(OCT)顯示黃斑區視網膜神經上皮連續性中斷。

鑒別診斷


● 病因鑒別:需除外特發性黃斑裂孔以外的致病原因,如眼外傷、病理性近視、黃斑囊樣水腫、視網膜變性、日食性視網膜病變等繼發的黃斑裂孔。
● 板層黃斑裂孔:OCT檢查可明確黃斑裂孔是否為全層裂孔或板層裂孔。
● 假性黃斑裂孔: 黃斑前膜形成時可使視網膜增厚,並向中心環形堆積,在檢眼鏡或眼底彩照下中心凹區域對比周圍區域呈暗紅色改變,頗似黃斑裂孔。但在OCT圖像上表現為中心凹呈陡峭的形態,視網膜神經上皮層光帶仍保持完整。

治療


● 伴有視網膜脫離的黃斑裂孔需行玻璃體手術進行治療。
● 單純的黃斑裂孔如果不合併視網膜脫離,理論上可以長期觀察。但黃斑裂孔一旦出現,可能會不斷擴大,造成視功能逐步下降,只有通過手術治療,才能促進裂孔癒合,一般認為黃斑裂孔在II-IV期進行手術最佳。
● 單純黃斑裂孔手術方法包括切除玻璃體、剝離與黃斑孔發病相關的黃斑前膜或視網膜內界膜,以達到松解裂孔前後方向以及切線方向的牽拉,從而消除病因;通過氣體填充和生物因子例如自體血清等促進黃斑裂孔閉合,促使視網膜神經上皮複位,從而提高視力及改善視物變形等癥狀。

危害


● 視功能損害:黃斑裂孔發生后早期表現為視物變形、中心暗點、視物模糊,隨著病情進展,出現視力明顯下降,嚴重影響生活和工作。
● 當黃斑裂孔導致視網膜脫離發生時,視力進一步下降甚至失明,同時持續性視網膜脫離可引起眼內壓降低,從而導致眼球萎縮,影響患者外觀。

預后


● 隨著玻璃體視網膜手術技術和手術設備的進步,術后黃斑裂孔癒合率近年來得到大幅提高,裂孔癒合率達到95%以上。
● 黃斑裂孔術后視力恢復與病程的長短、裂孔的大小、術后裂孔是否癒合等都有關係,大多數患者感覺術后視力穩定或提高,視物變形明顯好轉,但很難讓視力重新恢復正常,極少數患者甚至術后出現視力下降。

預防


● 對於黃斑囊樣水腫、玻璃體黃斑牽拉綜合征等疾病,可積極藥物或手術治療,預防黃斑裂孔發生。
● 對於特發性黃斑裂孔目前尚無有效預防方法。
● 一旦出現黃斑裂孔,應注意不要擠壓眼球或避免眼球過度震動,以防止視網膜脫離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