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葉山桐子

毛葉山桐子

毛葉山桐子(Idesia polycarpa Maxim.var.vestita Diels)是大風子科、山桐子屬下的一個種。落葉喬木,產陝西、甘肅、河南三省的南部和中南區二省、華東六省、華南二省及西南區三省等省區。生於海拔900-3000米的深山區和淺山區的落葉闊葉林中。

形態特徵


毛葉山桐子
毛葉山桐子
落葉喬木,高8-21米;樹皮淡灰色,平滑,不裂;小枝圓柱形,細而脆,黃棕色,有明顯的皮孔,冬日呈側枝長於頂枝狀態,枝條平展,近輪生,樹冠長圓形,當年生枝條紫綠色,有淡黃色的長毛;冬芽有淡褐色毛,有4-6片錐狀鱗片。
葉薄革質或厚紙質,卵形或心狀卵形,或為寬心形,長13-16厘米,稀達20厘米,寬12-15厘米,先端漸尖或尾狀,基部通常心形,邊緣有粗的齒,齒尖有腺體,上面深綠色,光滑無毛,下面有密的柔毛,無白粉而為棕灰色;脈腋有叢毛,基部脈腋更多,通常5基出脈,第二對脈斜升到葉片的3/5處;葉柄長6-12厘米,或更長,圓柱狀,有短毛,下部有2-4個紫色、扁平腺體,基部稍膨大。
花單性,雌雄異株或雜性,黃綠色,有芳香,花瓣缺,排列成頂生下垂的圓錐花序,花序梗有疏柔毛,雄花比雌花稍大,直徑約1.2厘米;萼片3-6片,通常6片,覆瓦狀排列,長卵形,長約6毫米,寬約3毫米,有密毛;花絲絲狀,被軟毛,花藥橢圓形,基部著生,側裂,有退化子房;雌花比雄花稍小,直徑約9毫米;萼片3-6片,通常6片,卵形,長約4毫米,寬約2.5毫米,外面有密毛,內面有疏毛;子房上位,圓球形,無毛,花柱5或6,向外平展,柱頭倒卵圓形,退化雄蕊多數,花絲短或缺。
漿果成熟期血紅色,果實長圓形至圓球狀,高過於寬,果梗細小,長0.6-2厘米;種子紅棕色,圓形。
花期4-5月,果熟期10-11月。

生長環境


毛葉山桐子是陽性速生樹種,對氣候條件要求不嚴,生長適應性強:耐旱、耐貧瘠、耐高溫低寒(-14°C~40°C)、喜溫暖氣候和肥沃土壤,適宜的土壤PH值為6.15~7.15,在弱酸性、中性和弱鹼性沙質土壤里均能正常生長,在地勢向陽、土質疏鬆、排水良好的地方,生長較快,年降雨量在800毫米~2000毫米,通常分佈於海拔900-2000米,海拔900米以下難見到。

地理分佈


產於陝西、甘肅、河南三省的南部和中南區二省、華東六省、華南二省及西南區三省等省區。

栽培技術


毛葉山桐子是雌雄異株植物,雌性植株在脫離雄性植株的條件下也能長出一些果實,但想要獲得果實和種子必須同時栽培雌株和雄株。毛葉山桐子在天然條件下繁殖能力極弱,人工栽培幼苗亦極其困難。自然環境下的野生毛葉山桐子樹分佈稀少。人工繁殖毛葉山桐子的最大技術障礙是種子的發芽。經過農林專家們多年的研究,用人工催芽技術,可使毛葉山桐子的發芽率達98%或以上,總成苗率(苗高1.5米)達95%以上。

種子催芽

於12月上旬,將種子取出,用3%高錳酸鉀消毒0.5小時,再用清水沖洗乾淨,把沖洗乾淨的種子放在40-50℃溫水中浸泡1天,然後把種子撈出,將種子與高錳酸鉀消毒處理后的河沙按1:3的比例混合,裝入瓷盤,在冰箱恆溫5℃狀態下進行催芽。

播育苗盤

由於毛葉山桐子種子極小,採用陸地條播出芽率不是很理想,而利用穴盤育苗的形式,在其剛露出胚根時,就點種在裝有草炭土、細爐渣、園土按5:4:1比例配置基質的穴盤內。該基質既疏鬆透氣,又保水保肥能力強,有利於種子的生根。

移入營養缽

待毛葉山桐子兩片葉子露出時即可上營養缽。所用基質將園土、爐渣、草炭土按6:3:1的比例混合而成,並適當加入腐熟的肥料。再用50-100倍甲醛液拌土覆蓋,在陽光下暴晒1周后即可使用。

移栽幼苗

當幼苗長至5-10厘米左右即可移至室外,5月中下旬棚外溫度相對穩定時為為佳移植時間。

苗期管理

在幼苗的整個生長期立枯病最為嚴重。子葉出土后,為防止幼苗發生立枯病等病害,在幼苗生長早期,每隔10天噴800倍的立枯凈進行消毒。5-7月份各追一次複合肥,每667平方米用量為5-10千克,每次追肥要注意澆水,及時鬆土除草。8月份以後一般不再追肥,適當控水,以防止苗木徒長,影響其木質化程度,降低苗木的抗寒力。

主要價值


經濟

果實含油率20%-30%,種子含油率20%-26%。可制肥皂或做潤滑油,是優質食用油和高級護膚皂、保健品的上佳原料。
毛葉山桐子木材鬆軟,可供建築、傢具、器具等的用材。花多芳香,有蜜腺,為養蜂業的蜜源資源植物。

園林

為山地營造速生混交林和經濟林的優良樹種;樹形優美,果實長序,結果累累,果色朱紅,形似珍珠,風吹裊裊,為山地、園林的觀賞樹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