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64條詞條名為王冰的結果 展開

王冰

唐代醫學家

王冰,徠號啟玄子,又作啟元子。約生於唐景雲元年(710年),卒於貞元二十年(805年),里居籍貫不詳,唐寶應中(762~763年)為太僕令,故稱為王太僕。王冰年輕時篤好養生之術,留心醫學,潛心研究《素問》達12年之久。他著成《補註黃帝內經素問》24卷,81篇,為整理保存古醫籍作出了突出的貢獻。後人的《素問》研究多是在王冰研究的基礎上進行。

人物簡介


王冰,號啟玄子,又作啟元子。約生於唐景雲元年(710),卒於貞元二十年(805),里居籍貫不詳,唐寶應中(762~763)為太僕令,故稱為王太僕。
王氏少時篤好易老之學,講求攝生,究心於醫學,尤嗜《黃帝內經》,曾“於先生郭於齋堂,受得先師張公秘本”。自天寶九年(750)至寶應元年(762),歷時十二年之久,注成《素問》24卷,合81篇,王氏對運氣學說很有研究,其理論見解記述於補入的七篇大論的註釋中,為後世運氣學說之本。他對辨證論治理論也有所發揮,如治療元陽之虛,主張“益火之源,以消陰翳。”而治療真陰之竭,則提出“壯水之主,以制陽光”,這是迄今臨床治則的名言。

著作


著成《補註黃帝內經素問》24卷,81篇。王氏另有《玄珠》一書,宋代己佚。世傳還有《玄珠密語》十卷,《昭明隱旨》三卷、《天元玉冊》三十卷,《元和紀用經》一卷等,皆後人託名之作。

學術內容


王冰對祖國醫學理論的某些問題,具有自己獨到的見解。他說:“夫病之微小者,猶人火也,遇草而芮,得木而燔,可以濕伏,可以水滅,故逆其性氣以折之攻之。病之大者,猶龍火也,得濕而焰,遇水而燔,不識其性,以水濕折之,適足以光焰詣天,物窮方止矣。識其性者,反常之理,以火逐之,則燔灼自削,焰光撲滅。”王氏認為人火與龍火是兩種性質完全不同的火。前者屬一般的火熱,其性質屬陽熱而傷陰液,可以用寒涼藥物治療。
在論述水液的輸布代謝時,他談到了肺、脾二髒的重要作用,其註釋尤其強調肺、脾、腎三臟在水液代謝方面的功能。他所提出的“沖為血海,任主胞胎,二者相資,故能有子”理論,為歷代醫家所遵奉。
徠他把各種疾病的病因病機概括為四類:“一者始因氣動而內有所成;二者不因氣動而外有所成;三者始因氣動而病生於內;四者不因氣動而病生於外。”所謂“氣動”,是指臟氣的變亂,即把病變分作因氣動和不因氣動兩類,而每類中又辨其為外感或內傷。這種分類方法將病因病機結合在一起,有別於三因學說,備受後世宣揚。
王冰在“治病求本,本於陰陽”的原則指導下,臨證強調應明辨陰陽水火。對於真陰虛損者,主張“壯水之主,以制陽光”;對於陽氣不足者,主張“益火之源,以消陰翳”。認為“寒之不寒,責其無水”,就是說用寒葯治療熱證無效,就要考慮是否屬於陰虛水虧所致的虛熱;“熱之不熱,責其無火”,就是說用熱葯治療寒證無效,就要考慮是否屬於陽虛火衰的虛寒。
此外,他還就有關“正治、反治”問題加以探討。如說:“逆者正治也,從者反治也。逆病氣而正治,則以寒攻熱,以熱攻寒。雖從順病氣,乃反治法也。”對於五郁之病的治療,王氏分別採用吐、汗、下、滲、泄等方法,使《素問》五郁治法更加明確具體。

臨床應用


王冰結合自己豐富的醫學知識使《素問》奧義得以曉暢,他補入的《天元紀大論》、《五運行大論》、《五常政大論》、《六微旨大論》、《六元正紀大論》、《氣交變大論》、《至真要大論》等篇章,比較客觀地反映了運氣學說。對於陰陽互根的問題,王冰亦進行了深入的闡發。他所提出的“沖為血海,任主胞胎,二者相資,故能有子”理論,為歷代醫家所遵奉。

人物評價


王冰,年輕時篤好養生之術,留心醫學。潛心研究《素問》達12年之久,經過分門別類、遷移補缺、闡明奧義、刪繁存要以及前後調整篇卷等整理研究工作,著成《補註黃帝內經素問》24卷,81篇,為整理保存古醫籍作出了突出的貢獻。

後世影響


《內經》一書系戰國至西漢成書的中醫理論典籍之一,是中醫學理論的淵藪。王冰整理註釋《黃帝內經素問》,在祖國醫學史上功不可沒。他所整理的《素問》傳本成為後世醫家研究該書的藍本。王冰對祖國醫學理論的某些認識和創見,至今仍有非常重要的研究和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