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厥騎兵

突厥騎兵

突厥稱馬為“賀蘭”,本來就是名產,而騎兵所用的戰馬更是優中選優。突厥騎兵所使用的長兵器有長矛和馬絆兩種。馬絆也就是套馬索,既是突厥牧民的牧具,也可以作為兵器。

基本介紹


突厥人給中原漢地留下印象最深的,就是它那支來去如風、驍勇善戰的騎兵部隊。這支騎兵最盛時有40萬人,雖然人數較中原王朝的軍隊並不為多,但往往能以寡潰眾,令對手不寒而慄。一般來說,突厥騎兵由三部分組成,即侍衛之士、控弦之士和柘羯。其中,侍衛之士又叫“附離”,也就是狼的意思,他們屬於可汗的親兵部隊,是突厥騎兵中的精華。突厥雖然經濟力量薄弱,不可能與中原王朝打曠日持久的消耗戰,但在一系列的襲擊戰和遭遇戰中卻總能夠佔據上風。這主要是因為突厥騎兵在裝備水平和戰術素養上並不弱於中原軍隊。突厥稱馬為“賀蘭”,本來就是名產,而騎兵所用的戰馬更是優中選優。突厥馬並不特別高大,體高基本上在140厘米左右,但筋骨精悍,比例勻稱,最適合長途奔襲。唐太宗就非常欣賞突厥戰馬,認為它具備“往來之氣”。突厥戰馬所配備的馬具也是非常先進的。馬銜均為鐵制,成對使用。銜上有兩個孔,中間系帶。帶扣為活扣,一般用鐵、銅或骨頭製成,能夠調整帶子的鬆緊。馬鐙一般是寬鐙板、小革孔的8字形馬鐙。有些馬鐙製作得非常精美,往往在環孔和鐙板上鏤刻花紋,有時還會鑲上草木紋銀錯。馬鐙的使用使突厥騎兵的雙腳有了著力點,戰鬥中就可以變單純的砍殺為切擊,極大地提高了戰鬥力。突厥騎兵所使用的兵器大致可分為射遠器、衛體武器、短兵器和長兵器四種。具體來說,射遠器包括弓矢和鳴鏑。突厥弓一般用木頭製成,把手和兩端多用獸骨做襯子。弓臂一般長1.25米,拉弓時兩端彎曲成M形。所用的箭鏃多為三角形的鐵制三葉鏃。鏃葉上穿有小孔,箭鏃的下方帶有鑽孔的骨球,射出后遇風發響,故稱“鳴鏑”。衛體武器也就是突厥騎兵所穿的盔甲。一般認為,盔甲是侍衛之士的專用裝備,控弦之士和柘羯不得染指。短兵器包括馬刀、匕首和劍。馬刀和匕首都做成直柄,區別在於前者厚重,後者刀鋒有鍥。劍製作得非常精美,劍身還鏤刻圖案,很可能是貴族佩戴的外來品。突厥騎兵所使用的長兵器有長矛和馬絆兩種。長矛也是用鐵製成,矛尖狹長成棱形,鋒利無比,可以刺穿敵人的重裝甲。馬絆也就是套馬索,既是突厥牧民的牧具,也可以作為兵器。由於馬絆如此重要,所以突厥法律規定盜馬絆者處死。突厥騎兵的戰術以高速度的運動戰為顯著特色。由於不習水性,突厥騎兵往往在冬季河水結冰之後南侵。而且,此時剛剛經過秋季,膘肥馬壯,正是突厥用兵的好時節。同時,塞北隆冬季節,天寒地凍,草枯泉涸,通過掠奪南邊的農業地區,也好解決草原上人畜的生存問題。總之,無論是裝備水平還是戰術素養,突厥騎兵在當時的條件下都是非常先進的,以至於毗伽可汗十分自豪地宣稱:“我父可汗的軍隊有如狼,他的敵人有如羊。”騎兵對突厥的興起和壯大起了非常重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