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定城鎮的結果 展開

定城鎮

海南省定安縣轄鎮

定城鎮,海南省定安縣下轄鎮,位於定安縣北部,介於東經110°7′-110°31′,北緯19°13′-19°44′之間,行政區域面積145.82平方千米。定城鎮屬熱帶季風海洋性氣候,氣候溫和,熱量豐富,陽光充足,雨量充沛。截至2020年6月,定城鎮下轄13個社區、21個行政村。截至2019年末,定城鎮戶籍人口96204人。

明代洪武三年(1370年),定城鎮始建;2003年,定城鎮、仙溝鎮、龍洲鄉合併成為新定城鎮。海南東環高速公路從仙溝西部穿過。定城鎮先後獲得中國歷史文化名鎮、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 等稱號。有海南熱帶飛禽世界、定安縣衙博物館等景觀景點。

2019年,定城鎮地區生產總值41.92億元,增長2.3%。

建制沿革


定城鎮 2張
定城鎮
前身溯源
定城鎮
明代,屬定安縣
民國時期,為定安縣民國政府所在地。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隸屬定安縣。
仙溝鎮
清代,屬東一圖、東二圖等。
民國時期為仙溝鄉。
1951年,實行區轄鄉體制時隸屬定一區。
1957年8月,撤區重組為仙溝鄉,直隸定安縣人民委員會。
1958年,設定昌縣時,屬塔嶺公社。
1961年5月,復設定安縣時,從塔嶺公社分出成立仙溝公社。
1983年10月,改為仙溝區公所。
1987年3月,成立仙溝鎮人民政府。
龍州鄉
清代,屬西一圖、西二圖等。
民國時期,為新竹鄉轄地。
1951年,成立龍州鄉人民政府,屬定一區。
1958年12月,成立定昌縣時隸屬塔嶺公社。
1961年5月,分縣后從塔嶺公社分出成立龍州公社。
1983年10月,改為龍州區公所。
1987年3月,成立龍州鄉人民政府。
合併建鎮
2003年,經海南省人民政府批准,仙溝鎮、龍州鄉併入定城鎮。

行政區劃


截至2020年6月,定城鎮下轄13個社區、21個行政村。鎮人民政府駐定安縣定城鎮見龍大道。
社區東北門社區西門社區中南街社區江南社區沿江社區
大眾社區南珠社區後山社區山椒社區莫村社區
見龍社區美釵坡社區仙溝社區————
行政村春內村田洋村深田村下寨村高良村
迎科村仙屯村美南村龍嶺村水沖坡村
桐卷村平和村潔秀村巡崖村潭黎村
龍州村西岸村美太村茅坡仔村秀龍坑村
羅溫村————————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定城鎮位於定安縣北部,南渡江下游南畔,東靠高速公路,西與新竹鎮接壤,南與雷鳴鎮為鄰,北與海口市隔江相望,地理坐標介於東經110°7′-110°31′,北緯19°13′-19°44′之間。行政區域面積145.82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定城鎮境內地勢南高北低,地貌類別以台地、階地和水域為主,平均海拔高度70米。
氣候
定城鎮屬熱帶季風海洋性氣候,氣候溫和,熱量豐富,陽光充足,雨量充沛,年平均氣溫23.1℃,夏季平均氣溫28.10℃,冬季平均氣溫19.30℃,極高氣溫39.90℃,極低氣溫2.20℃。年均日照量1880小時以上,年均降水量1953毫米。年降水量2200毫米。
水文
定城鎮境區河流為南北流向,呈川字狀分佈,南渡江從北部流過。龍州河灌溉渠道,為人工開鑿渠道,由西南向東北,貫穿全鄉。河流主要發源於金雞嶺區域,流經龍州后注入南渡江。
土壤
定城鎮土壤性質為沙壤土。
自然災害
定城鎮主要自然災害有熱帶風暴、旱澇、霜凍、雷擊、冰雹、病蟲害等。據統計,平均每年影響定城鎮的熱帶風暴(即颱風)有3-4個,最多年有9個,多發生在8-10月份。6-7級的熱帶低壓佔42%,約1年3遇;8-11級的熱帶風暴佔50%,約1年1遇;12級以上的颱風佔8%,約3年1遇。洪澇災害,多發生在5-10月,平均每年4-5次,暴雨日數最多的是1976年9次;極大日雨量335.40毫米,發生在1996年9月20日。

自然資源


礦產資源
定城鎮礦產資源主要為高嶺土礦,分佈在龍州等地,可制磚瓦、陶器製品,有開採價值。其中龍州優質高嶺土,儲藏量達1.80億立方米。其次,還有礦泉水、煤礦、石油和磷灰石礦等資源。

人口


截至2019年末,定城鎮總戶數32382戶,戶籍人口96204人。按性別分,有男性51271人,女性44933人;按城鄉分,有城鎮人口48220人,鄉村人口47984人。
截至2019年末,定城鎮戶籍人口中,有漢族95144人,少數民族1060人。其中,有黎族825人、苗族64人、壯族94人、其他民族77人,民族人口佔總人口1.01%。

經濟


綜述
2011年,定城鎮財政總收入3218.8萬元,比2010年實際增加215.9萬元,同比增長7.2%。本級財政一般預算收入項目安排如下:稅收收入2552萬元,比2010年實際增加465萬元,同比增長22.3%;非稅收收入151萬元,比2010年實際增加25.4萬元,同比增長20.2%。
2019年,定城鎮地區生產總值41.92億元,增長2.3%;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4.57億元,增長6.5%;農業總產值17.05億元,同比增長13.2%;農業增加值8.5億元,同比增長11.5%;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631元,增長8.6%;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384元,增長8.2%。
第一產業
2011年,定城鎮有耕地面積60582畝,人均面積0.58畝。其中,水田30137畝,旱田11570畝,坡地18875畝。畝產2000元以上(包括2000元)的耕地33505畝,畝產2000元以下的耕地27077畝。
定城農業(3張)
2011年,定城鎮農村經濟總收入35698萬元,比上一年增長27.8%。其中,農業收入19276萬元,比去年增長2.5%,占經濟總收入的54%;林業收入2538萬元,比上一年增長63.9%,占經濟總收入的7.1%;畜牧業收入5771萬元,比上一年增長28.4%,占經濟總收入的16.2%;漁業收入649萬元,比上一年增長4.9%,占經濟總收入的1.8%;其餘產業收入7464萬元,比上一年增長10.8%,占經濟總收入的20.9%。
2019年,定城鎮常年瓜菜種植1.6萬畝,總產量3.2萬噸,同比增長7.8%;冬季瓜菜種植面積4.2萬畝,總產量達7萬噸以上,同比增長8.1%;雞鴨鵝出欄量442萬隻,同比增長20.6%;豬牛羊出欄量6.68萬頭,同比增長18.2%。引進澳洲龍蝦、淡水小龍蝦、大閘蟹等新型特色養殖產業300多畝;開發種植諾麗果、百香果等特色產業200多畝。
第二產業
定城鎮以食品加工為主。2011年,定城鎮工業生產總值上萬元。擁有工業企業多家;實現工業增加值比2010年增長5%。
2018年,定城鎮有工業企業78個,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有11個。
第三產業
2011年,定城鎮累計出口總額3000萬美元,比2010年增長15.39%,主要產品有瓜菜外貿,銷往日本、東南亞、歐美及中東等地。截至2011年末,定城鎮有郵政局4處,郵政業務總量230萬元,報紙、雜誌累計期發行111萬份。
2018年,定城鎮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152個。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截至2011年末,定城鎮有小學23所,在校學生2541人,專任教師332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100%;中學共3所,在校學生2340人,專任教師167人。初中適齡人口入學率、小升初升學率、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均達90%以上。
文化體育
截至2011年末,定城鎮有鎮文化站1處,社區文化活動室6處,村文化活動室28個,藏書30餘萬冊,音樂、美術、書法、攝影及文學業餘創作隊伍達50人,業餘舞蹈健身隊近10支。有學校體育場3個,看台設座椅500張。
1995年7月成立定安縣廣播電視台,截至2011年末有有線電視用戶0.5萬戶,入戶率30%。
醫療衛生
截至2011年末,定城鎮有衛生院3所,床位22張,醫生21人。2011年新農合共參保50300人,完成率達90%以上;11年城鎮醫保共參保10727人,完成率達121.19%。
基礎設施
定城村莊(2張)
定城鎮於1970年開始建設一座自來水廠。1992年底進行擴建,建成各類供水干管12千米,供水覆蓋率75%,日供水量5000立方米,從南渡江取水;1996年,除供水主管道增加5千米外,日供水量和供水覆蓋率基本保持不變。1994年,建設排水溝8條,總長7776米。1996年,投資140萬元改建含南珠路在內的排水溝1008.70米,清理縣城主要街道排水溝375米和更換水溝蓋板,建設大眾西路路口排水溝50米。
1973年10月,海口至定安的35千伏線路完工,從此定城鎮有了35KV變電站。2011年,定城鎮供電量1121萬千瓦時,用電戶7000多戶;35千伏線路118.57千米,10千伏線路567千米,變壓器762台,容量32000千伏安;定城鎮10千伏線路148千米,變壓器61台,容量6300千伏安。
截至2011年末,定城鎮駐地有花壇20個,綠化面積0.5萬平方米。
社會保障
2019年,定城鎮脫貧159戶454人,貧困發生率從原來的10.5%下降至零,實現全面脫貧。教育補助發放2934人次共557.59萬元;為建檔立卡貧困戶、低保特困戶等困難群體共8236人代繳2019年度新農合,三類人員住院費用兜底報銷累計1491人次共1110.86萬元。
2019年,定城鎮社保參保人數為15335人,完成任務98.74% ,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保人數為55824人,參合率達99.2%;實現城鎮新增就業1133人,農村勞動力轉移1453人。新增低保142戶377人,核退188戶458人;向1255名殘疾人發放生活補助和護理補貼231.636萬元。
2020年,定城鎮累計申請貧困戶務工獎勵3040人次,已全部發放到位,共計634.78萬元。全鎮建檔立卡貧困戶實現務工2822人,比2019年2594人增加228人;經排查,全鎮不存在“零務工”家庭,“零務工”家庭實現全部清零;全鎮建檔立卡貧困戶有勞動力家庭1340戶。

交通運輸


公路交通
海南東環高速公路從仙溝西部穿過,經過定安縣路段32千米。
公共交通
2011年,定城鎮有公交線路5條,擁有各種機動客車150輛,年客運量達1000萬人次,客運周轉量21308萬人次/千米。

歷史文化


地名由來
定城鎮原稱定陽。明洪武二年(1369年),廢南建州,復設定安縣。次年,縣政府駐地遷於此,始稱定城。民國16年(1927年)正式定名為定城鎮。
文物古迹
定城古城
據《定安縣誌》記載,定安古城籌建於明成化二年(1466年)成化八年(1472年)開工,成化十四年(1478年)建成。城周圍593丈,高1丈4尺。垛堞1192個。最初僅開東、西、南門,各門均建城樓其上。城外挖有壕塹,北城阻江,東、西、南挖壕溝360餘丈,深1丈,闊1丈5尺。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副使胡永成命知縣開北門,但后因常有寇亂,北門被封閉。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知縣董興祚答應士民議請,重新開北門,並捐資修建北門城樓。
古城存西門,北門。西門高2.4米,寬2.95米,進深9米,城門上方有“西門”石匾額,舊城樓尚存。北門高3米、寬2.8米,進深25.3米,城樓改建為定安縣糧食局大樓。古城城牆則僅存西北、西南二段,約長1000餘米,為玄武大青石條疊砌築成。
見龍塔
見龍塔俗稱仙溝塔,位於縣城東南郊約三千米的龍滾坡上,為定安唯一現存之古塔。始建於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塔名見龍,可能是據易經“見龍在田,利見大人”句而命,其本意是祈求出人才,為風水塔。塔高七層,總高度為27米,按八卦方位分為八面體,八角形。見龍塔
王映斗故居
王映斗故居位於定安縣定城鎮春內村。王映斗道光二十四年登進士,歷任內閣批本、侍讀學士、大理侍卿,奉天府丞兼提督五省學政。
王映斗故居坐西向東,建築布局呈品字結構,佔地2000多平方米。故居始建於清同治年間,內有12院72房,布局十分緊湊,所有建築採用傳統的土木磚瓦構築,且融入不少西洋建築風格,使故居具有中西合璧的特色。故居大門石砌而成,有2米多高,朝向東,九級石階緩緩而上,頗有氣勢。故居大門內,一條30米長的巷道直通院內,故居有正屋、后枕屋之分,正屋4幢,中為客廳廳堂,屋樑、公閣所用板材均採用上等的木料。兩側為廂房,后枕屋3幢,每幢為3間,皆為懸山式建築,前庭和後庭的四周都分別有廊檐相連,迴廊巷道皆用青石鋪就。故居右側2幢正屋已多處損壞,1幢已瀕臨坍塌,2幢后枕屋幾經維修,基本保持原貌。
解元坊
解元坊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建於明隆慶二年(1568年)孟春,位於定城東門老市場前東側,座東向西。為當時翰林院庶吉士王弘誨所立。坊原立於定城中南街,民國17年因擴建街道,始遷立今址。
亞元坊
亞元坊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建於明萬曆年間,坐落在南山村,座東向西,系明萬曆年間莫維則所自立之紀念物。莫維則於萬曆十年廣東鄉試考中壬午科第二名舉人,故坊額題為亞元坊。
胡濂故居
胡濂故居在定城中南街,胡氏宗祠隔鄰右側。始建於明弘治年間。系明代江西布政司胡濂居家時所建。原故居有大屋三進,橫廡四幢,今僅存大屋一幢,是三間磚木構築。這屋前院約8公尺見方,有照牆,照牆內側下方,嵌砌古石雕八塊,每塊有浮雕圖案兩幅,共十六幅。

風景名勝


海南熱帶飛禽世界
海南熱帶飛禽世界地處海南省安定縣塔嶺開發區,是國家2A級景區。在這有著近千種不同植物而成的466畝的空間里,展示著300餘種30000餘只各式熱帶飛禽。其中有五十餘種鳥類屬於海南獨有的鳥類或亞種。
定安縣衙博物館
定安縣衙博物館位於海南省定安縣定城鎮中南街、東門街和西門街交接的丁字路口北側,是國家2A級景區。

榮譽稱號


稱號名稱頒獎單位獲獎時間
第四批中國歷史文化名鎮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國家文物局2008年10月 
2018-2020年度“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瓊劇)文化和旅遊部2019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