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熱葯

清熱葯

凡藥性寒涼,以清泄里熱為主要作用的藥物,稱為清熱葯。

簡介


● 英文名稱:Heat-clearing Medicinal
● 學科來源:中醫藥學—中藥學

古籍摘選


● 若用於溫病初起,憎寒壯熱,頭痛身重,遍體酸痛,口苦咽干者,常配白僵蠶、金銀花、生地、木通等,共奏清熱透邪、瀉火解毒之效。(《時病論》)

名詞解釋


● 有清解里熱作用的一類藥物,用於外感熱病或陰虛發熱。

百科解讀


● 清熱葯多以清解里熱為主要功效,常用以治療里熱證。

功效主治

● 凡外無表邪,內無積滯,熱在臟腑,或實熱、虛熱,或在氣分、血分,皆能使之清解。
● 症見高熱煩渴、溫毒發斑、濕熱瀉痢、咽喉腫痛、癰腫瘡毒和陰虛發熱等。

分類

● 根據清熱葯的主要作用,清熱葯一般又分為清熱瀉火藥、清熱燥濕葯、清熱解毒藥、清熱涼血葯及清虛熱葯五類。
● 清熱瀉火藥多為甘寒或苦寒,入氣分,走臟腑,以治療氣分證和臟腑實熱證為主要作用。
● ● 適用於溫熱病氣分實熱證,症見高熱、口渴、汗出、脈象洪大,甚或神昏譫語等。
● ● 根據藥物作用部位的不同,又分別治療各臟腑之實熱證,如熱邪壅肺引起的咳嗽喘息,胃火上炎的頭痛、牙痛,肝火上炎的目赤腫痛、頭痛眩暈,心火上炎導致的口舌生瘡等火熱證。
● 清熱燥濕葯多性味苦寒,以治療濕熱證為主要作用。
● ● 適用於濕熱蘊結所致的多種病證。諸如身熱不揚、頭身困重、發熱胸痞、嘔吐瀉痢、小便短少、濕疹濕瘡、陰腫陰癢、舌苔黃膩等。
● ● 多數藥物兼能瀉火解毒,可用於多臟腑的火熱病證和熱毒瘡瘍。
● 清熱解毒藥性味苦寒,以治療各種熱毒證或火毒證為主,更長於解火熱之毒。
● ● 主要適用於各種熱毒證。諸如瘡癰腫毒、斑疹丹毒、痄腮、咽喉腫痛、熱毒下痢、水火燙傷,以及其他急性熱病等。
● 清熱涼血葯多為苦寒、甘寒或咸寒,善入血分,以治療營、血分證為主要作用。
● ● 適用於營分證,以熱灼營陰、心神被擾為特徵,主要表現為舌絳、身熱夜甚、心煩不寐、斑疹隱隱、脈細數等。
● ● 治療血分證,以耗血傷陰、動血生風為特徵,主要表現為斑疹顯露、吐血衄血、尿血便血、舌深紅絳、躁擾不寧,甚或神昏譫語。
● ● 因其能涼血,也可用於其他疾病引起的血熱出血。
● 清虛熱葯藥性寒涼,主入肝腎經,主要用以治療虛熱證、退骨蒸。
● ● 適用於肝腎陰虛,虛火內擾,所致骨蒸潮熱、午後發熱、手足心熱、虛煩不眠、遺精盜汗、舌紅少苔、脈細數。
● ● 以及溫熱病後期,邪熱未盡,陰液已傷,所致的夜熱早涼、熱退無汗、舌質紅絳,脈細數等。
● ● 本類藥物性多寒涼,易傷脾胃,故脾胃虛弱,食少便溏者慎用。苦寒藥物多易化燥傷陰,故陰虛患者慎用。陰盛格陽或真寒假熱證也不宜使用。

參考文獻


● [1] 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平洋地區).北京大學第一醫院中西醫結合研究所,譯. WHO西太平洋地區傳統醫學名詞術語國際標準。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9.
● [2] 高學敏,鍾贛生。中藥學:上冊。第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