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甲寺
七甲寺
本寺創於唐代,史名凈慧禪寺,又名玉泉山,清晚期又稱凈慧講寺,因地處舊屬五十一都,(今浙江省文成縣大峃鎮),第七甲玉泉山,觀者堪稱其地盡得江山佳氣,譽為九龍法界,畝有甲山、甲水、甲史、甲佛、甲殿、甲僧、甲鍾更多甲馬,故俗稱七甲寺。
七甲寺原建規模宏大,分聖門、金剛殿、大雄寶殿、三聖殿四幢,邊有僧房六十餘間,佔地7000平方米,屬漸南罕見名山古剎,據寺內遺存碑銘記載,該寺曾經三廢四興,歷盡滄桑,唐代憲宗元和庚子十五年(820年),由施照和尚募緣創建,唐廣明庚子元年(880年)因兵亂而焚毀,不久閩僧石屋游此,觀其聖跡非凡,於唐乾寧間繼在此重建僧院,宋朝端拱乙丑二年(989年)復建大殿,大中祥符戌申元年(1008年),修整聖門。元末復遭遣亂而毀壞。明宣德年間復建,正德辛未六年(1511年)當山住持法林徒弟能全、能亮募緣修建,延到清代乾隆癸已三十八年(1773年),相傳佛因法現身,見紛至募緣重建金剛殿,嘉慶八年,大學巡檢司官孟裕視其殿宇破損,於癸亥年(1803年)再度修建,光緒丁未三十三年(1907年),先比丘諦閑法師因念寺觀年久失修,再度主持修葺,但至十年內亂的1972年間,殿宇全遭拆毀,遺址辟之為田。
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政通人和,普天咸呈瑞兆,1984年,天台正宗第四十六世住持僧釋了識,倡持募緣復建三聖殿,1985年春,邑里眾舉周大森等為首事,釋了識偕周日夜操勞,僑屬胡克勝、華僑胡從庫等解囊資助,十方百姓紛紛募資和投工獻料,共攢資十餘萬元,同年十二月之朔告成大雄寶殿,大殿為木構重檐歇山造,高14.8米,面寬七開間,計24米,進深十三檁七柱,計15米,寶殿中,奉本師釋迦牟尼佛,高9米多,兩側塑十八羅漢,正殿影壁,塑童子參觀音為主尊的“八十四”堆山,計有一百一十七尊,鑒於匠者與有識之士博採歷代寺觀營建法式之精魂,復建大殿益顯壯觀宏偉。
1987年12月,縣人民政府以文政字(87)第174號文件公布七甲寺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規定原殿址重點保護區7000平方米等,受《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保護,玉泉山下的洗銀坑,有宋代煉銀遺址一處與摩崖題字等……
現今住持七甲寺上達下照法師,現任浙江普陀山佛學院講師及研究生導師、浙江溫州市妙果寺住持、浙江文成縣佛教協會會長,法師從事天台、凈土、禪宗(特別是“永嘉禪”)、密法的修學和研究,發表多篇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