潛伏學習
潛伏學習
潛伏學習又稱隱匿學習,它是美國心理學家E·托爾曼符號學習理論中的一個重要概念。是指一種無明顯的強化,其結果在一定時間后通過作業才顯示出來的學習過程。潛伏學習在無獎賞時能夠發生的,但在有需求時才表現出來。例如,在沒有直接獎賞時,收集和儲存信息,以備將來之需。
迷宮實驗
結果:乙組較甲組更快地逐日減少錯誤,乙組與丙組比較,丙組從第11天開始給的食物,到第12天只餵過一次,可是乙、丙兩組的錯誤次數幾乎相似,以後丙組甚至優於乙組。托爾曼認為,丙組動物雖然開始時未受獎賞,但動物學會了迷津中的空間關係,形成一種認知地圖,“知道”迷津中的每一部分都有一端不通,另一端則有一個通向別的部門的門。當丙組在第1天給以食物時,近因加強了白鼠對迷津情境的認識,所以迅速減少錯誤,甚至比乙組學習更好。所以,這種學習是潛伏的、隱匿的。
托爾曼根據實驗認為,外在的強化並不是學習產生的必要因素,不強化也會出現學習。在這個實驗中,動物在未獲得強化前學習已經出現,只不過未表現出來,托爾曼稱之為潛伏學習。潛伏學習的事實也證明學習並不是S-R之間的直接聯結。未受獎勵的學習期間,認知結構也發生了變化。
對此結果,托爾曼解釋為,白鼠在走迷宮的時候根據對情景的感知,在頭腦里有一種預期(或者假設)。動物的行為受其預期的指導,因此動物的行為是有目的的行為。在多次嘗試中,有的預期被證實,有的未被證實。預期的證實是一種強化,這就是所謂的內在強化,即由學習活動本身所帶來的強化。此後又有更多的人進行這方面的實驗研究,引起了關於強化和接近原則在學習中的價值的討論。潛伏學習似乎表明強化不一定是學習的必要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