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痹

血痹

血痹是發生於肢端的一種血管性疾病,多由四肢末端動脈發生陣發性痙攣,使皮膚因缺血而成蒼白色或局部缺氧而發紺。祖國醫學認為血痹是邪入血分而成的痹症。由氣血虛弱,當風睡卧,或因勞汗出,風邪乘虛侵入,使血氣閉阻不通所致。《金匱要略·血痹虛勞病脈證並治》:問曰:血痹病從何得之?答曰:夫尊榮人,骨弱肌膚盛,重因疲勞汗出,卧不時動搖,加被微風,遂得之。《諸病源候論》卷一:“血痹者,由體虛邪入於陰經故也。血為陰,邪入於血而痹,故為血痹也。

簡介


● 英文名稱:Blood Impediment
● 學科來源:中醫藥學—臨床分科—內科

古籍摘選


● 血痹者,由體虛邪入於陰經故也。血為陰,邪入於血而痹,故為血痹也。(《諸病源候論》)

名詞解釋


● 以肢體局部麻木為特徵的痹病。

百科解讀


● 血痹,指邪入血分而成的痹證。

病因病機

● 血痹的主要病因病機為氣血虛弱,或當風睡卧,因勞倦汗出,邪氣乘虛侵入,致使血氣閉阻不通。

臨床表現

● 以肌膚麻木不仁為主要臨床表現,脈象以虛澀微緊或浮大無力為主。

現代醫學範疇

● 現代醫學中的周圍血管病可見本病,多由四肢末端動脈發生陣發性痙攣,使皮膚因缺血而成蒼白色或局部缺氧而發紺。

疾病鑒別

● 脈痹:風寒濕邪阻滯血脈,以皮膚變色,皮毛枯萎,肌肉頑痹等為主要表現。
● 肌痹:指風、寒、濕、熱、毒邪入於肌肉筋脈,以對稱性近端肌肉疼痛、乏力、麻木,或有肌萎縮,伴有眼瞼紫紅色斑疹等為主要表現。
● 骨痹:發病前多有受寒、受潮或外傷史,或長時間的腰背部僵硬疼痛或四肢大小關節的腫痛史。臨床表現大致有以下的特點:肌肉或關節劇烈疼痛,肢體酸脹重著,關節浮腫,甚至變形,肢體僵硬,屈曲難伸,汗出煩心。

治則治法

● 治宜益氣和營,通陽行痹。可選用黃芪桂枝五物湯、防風散、當歸湯等方。

預防調護

● 《金匱要略·血痹虛勞病脈證並治》中對血痹病因闡述如下:“夫尊榮人,骨弱肌膚盛,重因疲勞汗出,卧不時動搖,加被微風,遂得之。”因此在日常預防調護中應做到:
● 注意保暖防寒。
● 積極運動,勿過度勞累,保持樂觀心態。
● 有吸煙史的患者應儘早戒煙。

參考文獻


● [1] 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平洋地區).北京大學第一醫院中西醫結合研究所,譯.WHO西太平洋地區傳統醫學名詞術語國際標準。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9.
● [2] 張伯禮。中醫內科學.10版。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