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林高士圖
秋林高士圖
《秋林高士圖》是元代畫家盛懋所創作的一幅絹本淺設色畫。這幅畫上繪著一位身穿紅衣的高士,坐於秋林坡地上,作側身遠眺之狀。圖分前、中、遠三景,前景畫雜樹數株,高低參差、疏密有致,運筆極為老到;樹下高士在畫面上顯得極為細小,反襯出青山叢林的崇峻,高士姿態生動自然,勾畫簡練閑放,頗具逸致。溪邊葦荻數叢,布局、運筆富於變化,亦得風吹草動之態。隔溪中景秋林,不作勾勒,純以濃淡墨積點為之,樹梢濃濃淡淡,隱現於層雲薄霧之中,著墨不多,筆簡意足。遠景層巒疊嶂,重重霧鎖。兩座主峰的畫法,以披麻皴間以亂柴皴,結構轉折處以濃墨打苔點樹,雄峻逸秀,氣格高朗,得秋天清曠情趣。
秋林高士圖
這幅作品由三個部分組成,畫面的下方,一位身著紅衣的高士正閑坐在秋林中的坡地上,向遠處的山峰凝神眺望。他是畫中的主角,但在整個畫面中所佔的比例卻很小,簡直到了不能再小的程度。正,是因為如此,才襯托出樹木的挺拔與山嶺的巍峨壯觀。人物造型準確,雖然只是聊聊數筆,卻把人物散淡安詳的神態刻畫得自然生動,彷彿呼之欲出。
畫面上,幾株雜樹參差錯落,形態各異,用筆乾淨利落,沉著老練。叢叢葦荻生長在水溪岸邊,或聚或散,搖曳多姿,觀賞者似乎可以聽到從中傳來的颯颯風聲。
畫面的中間部分沒有線條的勾勒,完全是用濃淡相間的墨點,通過深淺層次的不斷變化暈染完成的。這種以虛當實、以虛映實的創作手段使畫面上充滿了空靈之氣和悠遠深邃的藝術效果,大有雲山無盡之感。幾片樹葉點綴雲間,忽隱忽現,與雲霧巧妙地形成了虛實相間的對比,可見作者獨具的匠心。
畫中最上段的遠景部分,沉沉霧靄當中重巒疊嶂,主峰以披麻皴結合亂柴皴畫出山峰主體,轉折交接之處用濃墨點虱,厚重沉穩。最遠處若有若無的幾筆遠山雖然只是畫面中的配角,卻使整件作品的視野更加開闊,韻味也更加醇厚。
在這幅以秋天為題材的作品中,作者通過淡雅的色彩、精練的筆墨、嚴謹的構圖,為我們製造出一派寧靜清澈、秋高氣爽的氣氛。面對此畫,不覺心曠神怡,盼望能夠走入畫中,在這明麗的山水之間做一次瀟灑的漫遊。
構圖略似三段式,但布置邃密,林木豐茂,顯然不同於?瓚的簡略,仍是北宋全景山水格局。圖繪河的兩岸,前岸是碎石堆疊的坡岸,雜樹叢生,或枝葉茂密,或殘枝枯槎。林中一高士蓮冠緋衣,側坐於坡石之上,一杖置於旁。高士抬頭仰望,凝神靜思。人在整個畫面中居於一隅,十分謙遜,顯示出當時人們對於大自然的崇拜和敬畏。河面不寬,岸邊葦草隨風低拂,一派平和寧靜的情景。后岸是一片坡地,向上則白茫茫雲霧蒸騰,中間有樹叢隱現,兩座山峰自雲霧中脫穎而出,巍峨雄偉,直指蒼穹。山石及坡岸多礬頭狀,以濕筆披麻皴繪就,筆致稍緊,且時相絞合,變為解索皴。墨色依結構由淡而深,反覆加染,使石體質感硬朗。樹葉多以點葉法,變化多端,但墨色則稍嫌板滯,有點程式化。而蒸騰的雲霧,卻是此圖的特色。元四家的作品中,很少刻意勾染雲霧,彷彿總是晴空萬里,一覽無遺。而在盛懋此圖中,這雲霧卻極具意義:構圖上可以分清前後層次,而且能將無須表達之物藏匿其中,使主題更突出。
盛懋的畫,洋溢著大自然的絢美,也就無怪那麼受眾人的追捧。但其刻意求工,與元四家“逸筆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娛”的文人畫形成鮮明對照,士人貶之為“畫工畫”。然而,千萬不要輕視“畫工畫”,不能漠視其作品對繪畫基本要素的重視。一部中華繪畫史,幾乎就是在“寫實”還是“寫意”的爭執中發展。兼容並蓄,揚長補短,這是歷史的選擇。
盛懋(生卒年不詳),字子昭,嘉興(今屬浙江)武塘人,與吳鎮同時代,且為鄉鄰,“比門而居”,主要活動於元至正年間。其父盛洪,是民間畫工。盛懋承家學,人物、山水、花鳥,無所不工,尤善山水。其山水畫多作叢山密林,表現四時朝暮的江山勝景,結構嚴整,筆墨清潤。早年得到陳琳(趙孟頫的學生)的指點,畫山石多用披麻皴或解索皴,筆法工整,設色明麗。所以他早期的畫“精緻有餘”,而意趣不足,被時人稱作“畫工”之作。但他後來逐漸接受元代文人畫家的影響,吸收文人畫的意趣,一定程度上擺脫了“匠氣”,故其作品越來越合士大夫階層的審美情趣,元至正年間享有盛名。盛懋的畫當時也很受老百姓的歡迎,“四方以金帛求子昭畫者甚眾”。他的傳世作品較多,如《秋林高士圖》《秋江待渡圖》《坐看雲起圖》《秋溪放艇圖》《山居納涼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