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其色

介於淺黃褐色和中淺黃褐色之間的顏色

卡其色。是一種介於淺黃褐色和中淺黃褐色之間的顏色,所以卡其也是這種顏色的代稱。

在英國或歐洲的說法,就是類型綠色tinged(微染的)棕色織品,或這樣的織品的顏色。傳統上明顯的"KAR-kee" 這經常今天稱"KAH-kee" 在不列顛和"KAA-kee" 在北美洲。名字來自波斯 khak 意思地球色或塵土被上色【通過Urdu(烏爾都)語言】。原始的卡其色的織品是a twilled (織成斜紋)密切布料亞麻布或棉花。

起源


卡其色短裙
卡其色短裙
起初,卡其色是英國熱帶地區制服 特有的顏色,和印度語本來指的“蒙塵的”褐色相近。今日,在盎格魯-撒克遜國家一般的說法中,“卡其色”會讓人想到褐色甚至米色。然而,軍中的用法卻不盡相同,所以常造成混淆。
1902年,當歐陸英軍軍服採用卡其色時,選擇的色調明顯比原來的卡其色更深、更綠。所有大英帝國的軍隊和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的美國遠征軍採用的顏色也相似,只有細微的差異;後者把這種顏色稱為橄欖褐(olive drab),或許這個名字描述得更好。這種褐綠的色調在兩次世界大戰期間有許多國家沿用。我們可以按照顏色粗略地把19世紀前半的軍隊分成兩類:一類穿的是“卡其色”(褐綠色),包括美國、英國、法國、蘇聯、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亞、比利時、荷蘭、土耳其、希臘等等;另一類穿的是灰綠色系,最早採用的國家包括德國、奧地利、義大利、南斯拉夫、保加利亞、羅馬尼亞以及斯堪地那維亞地區的國家。褐綠與灰綠的兩極之間有許多不同的顏色,彼此也有相當程度的重疊,甚至在同一個軍隊里也會有不同。
二戰後半,美國的橄欖褐明顯變得更綠,脫離了卡其色原有的色調。二戰後,參加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成員國大多採用了美軍軍服的風格和偏綠的橄欖褐色(也因此常稱為橄欖綠)。這種顏色在許多歐洲國家中仍然稱為卡其色。例如,“khaki”這個字流傳到法國日常用語中,但指的是橄欖綠。第一次世界大戰時使用的黃褐色在法語中稱為“moutarde”。今日,仍然使用橄欖褐或卡其色當戰鬥服的軍隊已經很少了,大多已改用迷彩,但善戰的以色列國防軍和奧地利的聯邦軍隊是明顯的例外。

色調


卡其色 RGB(r,g,b)(195, 176, 145)
CMYK (c,m,y,k)(0, 10, 26, 24)
HSV (h,s,v)(37°, 26%, 76%)
深卡其色RGB(r,g,b)(189, 183, 107)

作用


1.可中和鮮艷顏色
2.襯雪紡高貴隆重

寓意


把它比作愛情。卡其色像可可,又像咖啡,都是表示愛情的。

服裝搭配


卡其色往往令人難於界定,看似杏色也帶淺啡,它的出現總是給人迷迷糊糊,難以定出真正色位。時裝設計師Raneek表示,卡其即是土色,也是自然感覺的顏色,接近米色及咖啡色,但絕不是咖啡色,不過,深色的卡其,看來與咖啡色相似。但用法與咖啡色就大大不同,因為卡其色可作底色襯在不同色系的衣飾中。如要分辨布料是卡其或咖啡色,可以留意顏色有沒有帶點紅色。Raneek表示,咖啡色裡頭會帶有紅色,例如朱古力啡會在啡中帶紅,而卡其色的啡,是啡中帶黃。其實,卡其色在不同的布料或質料上,反射出來的顏色是不同的,舉例說,把同一個色調的卡其色放在絲質或棉質上,出來的視覺效果,已有很大的差距,前者看似米色,後者看似啡黃色,所以卡其是一種多變的自然色。
“卡其色其實可以作為一個基本色來處理,每個人的衣櫃里總有白色、黑色的襯衣,而卡其色跟它們的角色相同,同樣是永恆的襯衣之選。”
至於今季,搶眼之鮮色,出現在時裝界的比並上,鮮明的紅、橙、黃、綠,統統能與卡其互相輝映。Raneek說:“在一件衫里,可以把卡其作副色,襯上開心的彩色,或穿上一條卡其色的褲子,在上身穿上一件極為鮮色的配衣,出來的效果高調得來自然,有點中和作用,並不誇張,令人易於接受。”
由於卡其貌似淺啡,同時又黃中帶白,所以它有清涼的淺淡之感,特別在夏季更大派用場。Raneek說:“用在不同的布料上,卡其色會發揮出不同的季節感,如用在燈心絨上,即可令人有暖笠笠的溫暖。”

卡其布


一種土黃色較結實的布料,以品種多、風格新、質輕軟等優勢取信於城鄉消費者,成為市場一道靚麗的風景線。卡其系斜紋組織織物。品種按所用經緯紗線分,有線卡(經緯均用股線)、半線卡(經向股線,緯向單紗)和紗卡(經緯均單紗)之分。線卡採用2/2組織織制,正反面斜紋紋路均很明顯,又稱雙面卡。半線卡採用3/1組織織制。紗卡則採用3/1組織織制。半線卡、紗卡都是單面卡。卡其所用原料主要有純棉、滌棉等。這種織物的結構緊密厚實、紋路明顯,堅牢耐用。染色加工後主要用於春、秋、冬季服裝布料及風衣、雨衣面料。紗卡多用作外衣和工作服面料。卡其布在70年代是一種比較好的布料,既厚又有光澤。面是斜紋狀的,大都用來做大衣面或中山裝及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