涕泗

涕泗

涕泗,漢語詞語,拼音為tì sì,指指眼淚和鼻涕。出自三國魏阮籍《詠懷》之六二:“齊景 升丘山,涕泗紛交流。”。作謂語,賓語。

引證詳解


1、眼淚和鼻涕。
三國 魏 阮籍 《詠懷》之六二:“齊景 升丘山,涕泗紛交流。”
《南史·蕭鈞傳》:“﹝ 蕭鈞 ﹞年七歲,出繼 衡陽元王,見 高帝,未拜,便涕泗橫流。”
明 孫梅錫 《琴心記·齎金買賦》:“徘徊倚袖,涕泗沾衣,夢到君傍,可怪雞鳴驚喚予。”
清 羅有高 《鄧先生墓表》:“﹝先生﹞年十七,得 宋 五子書讀之,涕泗被面下曰:‘嗟夫!吾乃今日知為人之道也。’”參見“涕泗滂沱”。
2、涕淚俱下,哭泣。
漢 揚雄 《元后誄》:“新室文母太后 崩,天下哀痛,號哭涕泗。”
蘇軾 《白帝廟》詩:“遲回問風俗,涕泗閔興衰。”
《二刻拍案驚奇》卷十四:“向士肅 出外拜客……遇箇婦人,鬢髮蓬鬆,涕泗而來。”
王士禛 《池北偶談·談獻二·事叔至孝》:“﹝ 施愚山 ﹞辛亥客都門,每憶叔,輒涕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