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乳性黃疸

母乳性黃疸

徠母乳性黃疸是指母乳餵養的嬰兒在生后6~8天出現的黃疸,2周左右達高峰。目前病因尚不完全清楚,母乳性黃疸分為早髮型和晚髮型兩類,前者發生時間與生理性黃疸相近,認為主要與母乳餵養不當、攝入不足有關;晚髮型多認為與新生兒膽紅素代謝的腸肝循環增加有關。母乳性黃疸患兒表現為生後母乳餵養無其他原因出現黃疸(皮膚鞏膜黃染)。母乳性黃疸目前主要通過一般治療、藥物治療、光療。母乳性黃疸一般危害不大,多數不會影響嬰兒的生長發育,也不會造成其他臟器功能損害。母乳性黃疸經積極治療后可治癒。

就診科室


● 兒科

病因


● 目前病因尚不完全清楚,母乳性黃疸分為早髮型和晚髮型兩類,前者發生時間與生理性黃疸相近,認為主要與母乳餵養不當、攝入不足有關;晚髮型多認為與新生兒膽紅素代謝的腸肝循環增加有關。

癥狀


● 母乳性黃疸表現為生後母乳餵養無其他原因出現黃疸(皮膚鞏膜黃染)。

檢查


● 確診母乳性黃疸主要依靠血常規、血生化檢查、肝功能檢查。
● 血常規
● ● 主要通過血液常規檢查紅細胞、白細胞等有無異常。
● 血生化檢查
● ● 主要檢查血清膽紅素含量等異常情況。
● 肝功能檢查
● ● 用於檢查有無肝功能受損,排除肝臟病變。

診斷


● 醫生診斷母乳性黃疸,主要依據癥狀、血常規、血生化檢查、肝功能檢查。

癥狀

● 表現為生後母乳餵養無其他原因出現黃疸(皮膚鞏膜黃染)。

血常規

● 結果一般無異常。

血生化檢查

● 血清膽紅素水平升高,血清膽紅素大多數<257μmol/L(15mg/dl),也可>342μmol/L(20mg/dl),以間接膽紅素增高為主。
● 高度懷疑為母乳性黃疸的患兒,在停止哺乳餵養后觀察,48小時內血清膽紅素可明顯下降。

肝功能檢查

● 無肝功能受損。

鑒別診斷


● 一些其他疾病也可能出現黃疸等癥狀,容易與母乳性黃疸混淆,這些疾病有膽道閉鎖、肝炎、膽汁淤積等。
● 如果出現上述類似的癥狀,需要及時去醫院就診,請醫生進行檢查和診斷。醫生主要通過癥狀、血常規、血生化檢查、肝功能檢查等排除其他疾病,作出診斷。

治療


● 目前母乳性黃疸主要通過一般治療、藥物治療、光療。

一般治療

● 確診后,一般不提倡停止母乳餵養,但需要進行少量多餐餵養,經檢查血清膽紅素超過15mg/dl時則需暫停母乳餵養。
● 餵養后可進行腹部順時針按摩增加腸蠕動。
● 多曬太陽以改變間接膽紅素的結構,形成光異構體利於從尿中排出。
● 注意保暖,增加熱量、營養,預防感染等疾病的發生,以免加重黃疸。

藥物治療

● 酶誘導劑:使用酶誘導劑等藥物治療。
● 中藥治療:常用茵梔黃等中成藥促進膽紅素排泄。

光療

● 當膽紅素達到20mg/dl時,可予光療,一般不需要用白蛋白或血漿治療。

危害


● 母乳性黃疸一般危害不大,多數不會影響嬰兒的生長發育,也不會造成其他臟器功能損害。

預后


● 母乳性黃疸經積極治療后可治癒。

預防


● 目前對於母乳性黃疸尚無特別有效的預防措施,主要是母親妊娠期注意飲食衛生,忌酒和辛熱之品,不可濫用藥物,嬰兒出生后,母親也需繼續注意飲食健康,盡量避免可能的誘發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