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塵

公益愛心組織

微塵,是一個充滿愛心的群體,頻繁出現在青島市各種公益活“微塵”,起初是青島一位數次捐款不留姓名的普通市民;後來,擴散成一個愛心群體;再後來,擴展成一個關愛他人的愛心符號;微塵,是一個關愛他人的符號,以它命名的募捐箱、徽章走進島城的大街小巷;微塵,是一段記錄城市文明的斷章,不僅是為它所助的朋友,還有數以百計千計為它所感染的人。2005年6月15日,微塵標誌、徽章及相關資料被青島市檔案局永久收藏。

偉大平凡


微塵,是青島的一位普通的市民,他(她)數次不留名向災區大額捐款;微塵,是一個充滿愛心的群體,頻繁出現在青島市各種公益活動……

無名捐款


2004年底印度洋突發海嘯災難,一對中年夫婦走進了青島市紅十字會,他們說是要替朋友為印度洋海嘯災區的災民捐款5萬元,當工作人員問其姓名以便開具收據時,他們留下了"微塵"的化名。在青島市紅十字會記錄中,微塵在非典時期捐款兩萬元,在新疆喀什地震時期捐款五萬元,為白血病兒童捐款一萬元,向湖南災區捐款五萬元……對於普通的個人捐款者來說,這些數目不算小,而這對中年夫婦卻說"人都應該有一顆同情心,自己是一個很平凡的人,做的事也很微小,就像一粒微不足道的塵埃。我們只想平靜地做些該做的事。"
這位熱心公益事業、化名微塵的好心人,多次捐款且數額較大,但卻一直不願露面。於是,青島開始了尋找微塵的行動。網友們紛紛留言表達對微塵的敬意和祝福。一位網友說:我們的社會需要這樣有公益心的人,不一定要有多少錢才可以,重要的是有這樣的愛心。也有網友認為,微塵是個值得尊重的人,她不圖名、不圖利,只想以自己的方式做善事,那麼市民就該尊重她的生活方式,也希望微塵這兩個字成為青島公益事業的一個符號。
在青島,微塵正在凝聚更多的愛心,越來越多的市民在捐款后,也留下了微塵、小小微塵、微粒的名字。微塵已經超越了一個名字的稱謂,它是一個不留姓名無私援助公益事業的群體,一種詮釋愛心的精神符號,一個青島公益事業的固定品牌。有了許許多多的微塵,青島市紅十字會的募捐活動開展得如火如荼。2004年底印度洋海嘯,青島市紅十字會接受社會捐款434筆,不露姓名的個人捐款佔50%,以微塵、小小微塵、微粒名義個人捐款的佔1/10。

註冊


微塵的精神感動著青島的人們,青島泛亞商標事務所和青島雷迅科技發展有限公司願意免費為代理微塵標識的工商註冊和網路實名註冊。青島市紅十字會向社會徵集微塵標識,市民通過發簡訊、網路、寄信等形式投票,選出了市民心中的微塵標識。
2005年6月1日青島市紅十字會推出首批1000枚微塵徽章,這是自微塵愛心標識確定后的首批愛心產品。每枚徽章的底價10元,不限上價,結果千枚微塵徽章卻義賣了20萬元。
2005年6月15日,微塵標誌、徽章及相關資料被青島市檔案局永久收藏。這是建國以來該館第一次整體收藏一項公益活動的資料,市檔案局將追蹤收藏今後出現的一切有關微塵的資料,不斷記錄著這個城市的文明足跡,為創建和諧社會增添亮麗風景。

無處不在


民警陳好尋找微塵
民警陳好尋找微塵
2010年4月19日上午,一位老年人拄著拐杖顫巍巍地走進青島市紅十字會,掏出1000元錢,“這點錢微不足道,但這是我的心意。”老人說,玉樹地震之後,他天天關注,看到那麼多人在為玉樹奮鬥,他很感動,也想盡自己的一點力量。老人說,他今年85歲了,家就住在紅十字會附近,當天早上,他便拄著拐杖,走了半小時才走到紅十字會。當工作人員給老人開收據時,老人連連搖手說“不 留名字”,於是工作人員給他填寫了“微塵”。
像老人這樣捐款不願留姓名的人還有很多。兩位來捐毛衣的女士說,因為家裡有很多毛線,她們就織了一些毛衣想送給邊遠山區的孩子,但是現在玉樹的孩子更需要,想捐給玉樹的孩子們。兩位女士也同樣不願意留下名字。還有一位70多歲的老人,留名“微塵”后捐了2000元錢。在記者想採訪她時,她說她就是想為災區盡點心,沒有什麼,並用手擋住臉,表示不願意拍照。
紅十字會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這幾天,前來捐款的市民非常多,他們大多數都不願意留下姓名,在工作人員填寫收據時,他們留下了“微塵”、 “青島市民”等名字。據統計,玉樹地震后,截至19日下午5點,市紅十字會共收到捐款86.47萬元。

城市文明的結晶

2007年1月,微塵入選感動中國十大人物候選人名單。青島市委常委、宣傳部長王偉說,“微塵精神是青島城市文明的結晶”。近年來,在青島經濟迅猛發展的同時,“誠信、和諧、博大、卓越”的城市精神不斷豐富和升華,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出現了一粒粒“微塵”,並在短時間內形成了一個不斷成長的默默奉獻於社會公益事業的群體。微塵精神是人生境界的升華。在眾多熱心參與公益事業的“微塵”中,既有數次捐出不菲款項的老闆,也有薪金微薄的低收入市民。微塵精神是和諧社會的呼喚。我們要構建一個人與人之間和諧共處,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和諧社會。假若把和諧社會比作一棵大樹,“微塵”只是樹上的一枚葉子,而正是千萬枚這樣真實質樸的“葉子”,滋養支撐起人類社會和諧文明的蔥蘢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