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若石
吳若石
吳若石(Josef Eugster,1940年生),天主教白冷會神父,瑞士人。現居台東。1978年自學腳底按摩治癒關節炎后,1980年返國進修專業,而後返台開始熱心服務大眾,經媒體競相報導其神奇療效,且出版台灣第一本腳底病理按摩專書。因求助者絡繹不絕,乃成立研究會及相關協會推廣。迄今“吳若石腳底按摩”在華人地區名聲斐然,國際間亦享有盛譽,受益者不計其數,遂被稱為“腳底按摩之父”。
身為台灣著名健管家,1970年吳若石志願來到台灣,他先學習6個月的中文,然後前往東部面臨太平洋的偏遠鄉村工作。當地又濕又熱,不久,他二十多歲時在瑞士滑雪受傷的關節,就慢慢發病了。漸漸地,嚴重到會影響工作和生活質量,晚上經常為之痛醒。住在鄉間就醫不便,看了西醫只能拿止痛劑,改善有限,他為此痛苦不堪。1979年,同僚德國籍的薛先生送給他一本有關腳底按摩的書。薛先生說他照著書上所教的方法做,結果治好了母親的胃病。他為吳若石示範地按了幾下,痛得他哇哇大叫,但做完后,卻很舒服,他覺得這方法很特別。
吳若石開始每晚捧著這本書認真地對照著做,漸漸地他的關節炎就不痛了,讓他非常驚奇。
這本書就是開啟吳若石研究腳底按摩的啟蒙書,原書名叫做《為將來的健康》(Good Health for Future)。吳若石請人以“病理按摩法”為書名,譯成中文出版,書中首次提到“腳底按摩”,這即是近代中文使用“腳底按摩”的濫觴。
這個令吳若石不藥而癒的自然保健法─腳底按摩,西方統稱為“足部反射區健康法”(Foot Reflexology),當時中文名稱無人使用,吳若石為了便於讓人了解,依按摩的地方取名“腳底按摩”,這個在中國有四千年歷史的傳統醫學,就以“腳底按摩”被定名下來。
1980年,為了進一步了解腳底按摩,吳若石利用返回瑞士省親之便,進入專業的馬莎薇足部反應區按摩學校研習,使他對這門學問更有信心。
同年底,治癒患有重症肌無力的名廣播主持人李文。感謝和驚訝之餘,李文在節目中三度專訪吳若石,聽眾更是反應熱烈,人潮隨之涌至,接著電視追蹤深入報導,威力更大,一時全台灣掀起吳若石腳底按摩熱潮,從此歷三十年不衰,且傳遍海內外。目前只要有華人的地方,便幾乎都可以看到“吳若石腳底按摩”的招牌(但沒有一家是他開的),而顧客不只是華人,也包括了在地國的人民。
1982年,吳若石應民眾需求孔殷,開始到各地成立腳底按摩短期講習班,公開傳習給每一位有興趣學習的人,腳底按摩遂成為新興行業。由於這種不吃藥、不打針的自然療法,一改過去一般人有病痛就吃藥的不正確觀念,也因此大大影響醫界、葯界的收益,據說生意為之下降了三成,終而引起告發,“腳底按摩”因此遭受取締。所幸當時的副總統也體驗了腳底按摩的實質效果,他認為,吳若石和他的學生所做的是救人事業,不宜禁止,這才免遭入罪。最後經衛生主管單位研商,終於准許此行業的人在醫院醫師監督下執行按摩。
從1982年起,吳若石開始在台灣進行組織性的擴展,在總會之下設有地區性分會,在香港、澳門、新加坡、馬來西亞、沙巴、日本、韓國、美國、玻利維亞等設有海外分會;學生則分佈全世界,最特別的是南美、非洲,當地醫療資源缺乏,足部按摩正可做最方便的補救,因此學員的企圖心旺盛,發展得最好。
1994年起,台灣的足部按摩開始與世界各國密切交流觀摩,並參加世界大會,發表論文,深獲好評,吳若石一直是深受敬重的大老級人物。
2001年,“吳若石新足部健康法”出版,宣布脫離腳底按摩舊法,一部嶄新的、經典新足健法誕生,在台灣造成不小的衝擊,許多人認為舊法已通用很久了,“大家都這樣做為什麼要改?”但旋即接受,因為新法有完整的體系,有它的優點,且可長可久。
2005年,吳若石與鄭英吉再合作出版簡易版及兒童足健版。
2007年,《吳若石新足部健康法》英文版、德文版出版,並在美國、加拿大、瑞士、德國巡迴演講,造成轟動,電視轉播的盛況,說明躍上國際舞台的新足部健康法,將會被更多的人所愛所用。
2007年9月,中國版的《吳若石新足部健康法》由光明書架策劃北方文藝出版社出版。吳若石和鄭英吉博士,衷心希望他們取自中國傳統醫學所發展出來的新足部健康法,能再成為人人可用的國粹,一如中國導彈之父錢學森先生所說:“廿一世紀中國人能對人類有重大貢獻的,是中國醫學。”
2001年,他將23年研究足健法的心血結晶,在台灣出版《吳若石新足部健康法》,自傳《知足常樂》同時面世。2005年,和鄭英吉博士出《吳若石簡易足部健康法》、《吳若石兒童足部健康法》兩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