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騎馬的結果 展開
- 一種出行方式
- 法國莫泊桑著短篇小說
騎馬
法國莫泊桑著短篇小說
《騎馬》的主人公埃克托爾是一個小職員,因為一樁額外的工作偶然得到了一筆特別酬勞費,於是就為全家組織了唯一的一次郊遊,準備像闊人一樣享受一番。郊遊當天,妻子和孩子們坐著馬車,但他因一時虛榮和想出風頭的渴望,故意裝作會騎馬,結果在回程的路上非常尷尬地把一個老婦人撞傷。而那個老婦人賴在醫院裡不肯出來,聲稱從此喪失了勞動能力。這使他背上了擺脫不掉的負擔,被迫擔當起贍養老人終身的責任,弄得從此以後不得不精打細算地過更為艱苦的生活。而這對於生活原本就不寬裕的家庭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
徠莫泊桑長達十年的小職員生涯,使他十分熟悉中下層人民的生存環境、生活狀況、思想感情和精神狀態等各個方面,對他們的痛苦和願望有著深刻的體會和感悟。
《騎馬》的思想內涵是豐富而深刻的。對於《騎馬》的主題,首先應予以肯定的是:它諷刺了一個小職員的虛榮心給一個家庭帶來的巨大傷害。這和莫泊桑《項鏈》描寫女主人公因一時虛榮而付出十年青春作為代價的主題十分相似,可謂異曲同工。
諷刺和同情構成了該小說的兩大主要基調,這也是莫泊桑此類題材小說中的經典主題。諷刺,體現了作品的批判性,體現了莫泊桑對小資產階級虛榮心的憎惡和否定;同情,體現了作品的人道主義,體現出莫泊桑對小職員尷尬處境和不幸遭遇的憐憫之心。莫泊桑擅於在小說中將諷刺和同情非常精妙地融會在一起,這也是其短篇小說膾炙人口的重要原因之一。短短一篇《騎馬》,主人公埃克托爾的想出風頭和由此造成的不幸結局,使讀者既感到可笑可鄙,又產生出深深的可憐和哀痛。諷刺和同情共融於作品之中,相反相成、相得益彰,更顯示出作品的深刻性和豐富性,也使作品更具有深層的思想價值和永久的魅力。
小說中的老婦人被作者刻畫地栩栩如生,對這個形象如何理解,值得讀者思考。老婦人本是受害者,而她的狡詐行為卻無法讓人對她產生同情和憐憫。從作品的客觀描寫中,讀者看到的似乎是一個“狡猾”、“刁鑽”、缺少正直和善良之心、無法讓人喜歡的老婆子,正是因為她,才讓埃克托爾的命運如此不幸。可是,如果從另一個角度去思考,就會有更大的收穫。她為什麼會有這樣“狡猾”的居心?僅僅是因為她個人的原因嗎?當仔細閱讀作品后,就不難從作品中找出深層的原因。這個老婦人“經過了五十年的上下樓梯,拍打被褥,上樓送煤炭,這兒掃掃那兒刷刷的生活”,已經六十五歲,還要靠給人家收拾屋子過活。這該是作者對生活在社會底層的人們的生存狀況的真實反映。從老婦人過的幾十年艱苦生活來看,她當屬不幸的底層人民;而她被撞倒后的一系列“狡猾”行為,實在是由於當時的法國社會造成的底層人民的沉重生活,泯滅了她的正直、善良和同情心所致。
莫泊桑非常重視細節描寫,其作品往往通過某些細節的描寫來展示人物內心活動,突顯人物性格。其短篇小說中的許多人物都因他準確傳神的細節描寫而栩栩如生。《騎馬》也不例外,生動的細節描寫在這篇小說中體現得非常突出。如寫埃克托爾在騎馬時的細節—“他故意在馬背上大起大落按照英國人騎馬的姿勢小跑著。”這裡通過人物動作上的細節描寫把主人公故意炫耀的心理表露無疑。
而作品的結尾更是意味深長,留給讀者無限的想象空間,引導讀者去深思。這種深思,既有對故事主人公將來命運的思考,也有對小說結尾文字上的思考。
莫泊桑(Maupassant,G.D,1850~1893)法國作家。1850年8月5日生於法國西北部諾曼底省的一個沒落貴族家庭。1870年到巴黎攻讀法學,適逢普法戰爭爆發,遂應證入伍。退伍后,先後在海軍部和教育部任職。19世紀70年代是他文學創作的重要準備階段,他的舅父和母親的好友、著名作家福樓拜是他的文學導師。莫泊桑的文學成就以短篇小說最為突出,有世界短篇小說巨匠的美稱。他擅長從平凡瑣屑的事物中截取富有典型意義的片斷,以小見大地概括出生活的真實。他的短篇小說側重摹寫人情世態,構思布局別具匠心,細節描寫、人物語言和故事結尾均有獨到之處。除了《羊脂球》(1880)這一短篇文庫中的珍品之外,莫泊桑還創作了包括《一家人》(1881)、《我的叔叔于勒》(1883)、《米隆老爹》(1383)、《兩個朋友》(1883)、《項鏈》(1884)等在內的一大批思想性和藝術性完美結合的短篇佳作。莫泊桑的長篇小說也達到比較高的成就。
莫泊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