艸
艸
艸,是一個漢語生僻字,讀音為cǎo,最早見於漢朝時,同“草”。指草木的初生時的樣子。
艸字現今用草字代替,網路用語會以艸字來作罵人的話。
● 艸 cǎo ㄘㄠˇ
◎ 同“草”。
草本植物的總稱。《說文解字·艸部》:「艸,百芔也。」
《唐韻》采老切《正韻》采早切,音草。百卉也。《儀禮·士相見禮》在野則曰艸茅之臣。《說文》從二屮。凡艸之屬皆從艸。《廣韻》艸,篆文。隷變作艹。 《集韻》直列切,音徹。草初生貌。
◎ 粵語:cou2
◎客家話:[海陸豐腔] co3 cau3 [寶安腔] cau3 [台灣四縣腔] co3 cau3 [梅州腔] cau3 [客英字典] cau3
◎吳語:cuao4
grass; KangXi radical 140
[原文]百芔也。
[段注]卉下曰:艸之緫名也。是謂轉注。二屮、三屮一也,引伸為艸稿、艸具之艸。
[原文]從二屮。
[段注]倉老切。古音在三部。俗以草為艸,乃別以皁為草。
[原文]凡艸之屬皆從艸。
來源:國學論壇 小學論壇 說文解字第一[艸部]
清代陳昌治刻本說文解字
【卷一】【屮部】屮
艸木初生也。象丨出形,有枝莖也。古文或以為艸字。讀若徹。凡屮之屬皆從屮。尹彤說。丑列切〖注〗臣鉉等曰:丨,上下通也,象艸木萌芽,通徹地上也。
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
艸木初生也。象丨出形有枝莖也。丨讀若囟。引而上行也。枝謂兩旁莖枝。柱謂丨也。過乎屮則為。下垂根則為?。古文或為艸字。漢人所用尙爾。或之言有也。不盡爾也。凡雲古文以為某字者、此明六書之叚借。以、用也。本非某字。古文用之為某字也。如古文以灑為灑埽字。以?為詩大雅字。以丂為巧字。以臤為賢字。以?為魯衞之魯。以哥為歌字。以詖為頗字。以?為靦字。籒文以爰為車?字。皆因古時字少。依聲託事。至於古文以屮為艸字。以?為足字。以丂為亐字。以?為訓字。以為澤字。此則非屬依聲。或因形近相借。無容後人效尤者也。讀若徹。上言以為、且言或。則本非艸字。當何讀也。讀若徹。徹、通也。義存乎音。此尹彤說。尹彤見漢人艸木字多用此。俗誤謂此卽艸字。故正之。言叚借必依聲託事。屮艸音類遠隔。古文叚借尙屬偶爾。今則更不當爾也。丑列切。十五部。凡屮之屬皆從屮。尹彤說。三字當在凡屮上。轉寫者倒之。凡言某說者、所謂博採通人也。有說其義者、有說其形者。有說其音者。
進艸、茭艸、詩艸、斗艸、演艸、遺艸、艸槑
[ 首尾分解查字 ]:屮屮(caocao)
[ 筆順編號 ]:523522
[ 筆順讀寫 ]:折豎撇折豎豎
此字始見於篆文。其形由二屮構成。屮,篆文作,中像莖,兩側像枝,像初生之草,據具體的實象造字。在六書中屬於象形。艸由二屮構形,以表眾草之義,形義契合。隸書、楷書沿之,形無變易,應可識其原形。艸由二屮構成,又和屮沒聲音關係,所以在六書中屬於同文會意。字經隸書,形變作,楷書沿之,書寫成「艹」,也就不易瞭解其原形了。
艸
“艸” 、“屮”在《說文》 中都是部首字。“屮”是初生的小草。 《說文》 : “屮,草木初生也。 ”甲骨文寫作“” (讀chè,是剛長出 地面的小草形)。“艸” (草)是草本植物的總稱。《說文》: “艸,百 卉也。”艸字後來只作部首,俗稱“草字頭” 。而“草”字原本指一種叫 作“麻櫟”的喬木的子實。可以用來染黑色(黑古稱皂色。皂與“早”同 形) 。 “皂”加“艸”成“草” 。草字的金文 都 是草葉的形狀。秦石鼓文將“早”置於“茻” (讀mǎng,草叢,草莽)之 中。小篆省去下邊的“艸”與“草”成為兩個字。古人造字 以三為多,用三個“屮”表示很多草當是泛指草木,引申花卉。
【卷一】【艸】
『說文解字』
百芔也。從二屮。凡艸之屬皆從艸。倉老切
說文解字注
(艸)百芔也。卉下曰。艸之緫名也。是謂轉注。二屮三屮一也。引伸為艸稿、艸具之艸。從二屮。倉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