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關節損傷

膝關節損傷

膝關節損傷是多由外傷引起的膝部損傷,包括膝關節半月板損傷、膝關節韌帶損傷、髕骨脫位肌腱斷裂等一系列損傷性疾病。多見於運動員或體力勞動者,男性多於女性。多由於外傷、運動損傷等原因造成。膝關節損傷會出現關節疼痛、腫脹、關節交鎖、活動受限等癥狀。該病主要採取保守治療為主,如卧床休息、石膏固定、藥物治療、針灸按摩、理療等,必要時可採用手術治療。該病可造成關節活動受限,嚴重者可造成神經損傷。預后一般良好。

就診科室


● 骨科或外科。

病因


● 膝關節損傷一般是由於外傷、運動損傷等原因造成。
● 外傷
● ● 由於外力牽拉,摔倒,從高空墜落,車禍等造成。
● 體育運動
● ● 在進行體育運動時,由於過於劇烈或者運動不當,造成膝關節扭傷、拉傷等。

癥狀


● 膝關節損傷會出現關節疼痛、腫脹、關節交鎖、活動受限等癥狀。
● 典型癥狀
● ● 疼痛腫脹
● ● 膝關節損傷會造成局部劇痛、腫脹,腿伸不直等表現。
● ● 關節交鎖
● ● 關節活動後有彈響,有時在活動時突然聽到“咔嗒”一聲,關節便不能伸直,忍痛揮動幾下小腿再聽到“咔嗒”聲關節又可伸直,此種現象稱為關節交鎖。
● 其他癥狀
● ● 關節間隙按壓疼痛,膝關節屈曲攣縮。

檢查


● 膝關節損傷需要通過X線、CT、磁共振、關節鏡等檢查來確診。
● X線檢查
● ● 該檢查的目的是為了幫助醫師評價股脛角及內外側關節間隙變化,有助於對該病的診斷。
● CT檢查
● ● 該檢查的目的是為了進一步了解膝關節內的損傷情況,有助於更準確地診斷本病。
● 磁共振檢查
● ● 該檢查的目的是為了了解膝關節內紊亂的具體情況。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和特異性,對膝關節半月板、韌帶等軟組織損傷的診斷與治療有重要的意義。
● 關節鏡檢查
● ● 該檢查的目的主要是評估關節軟骨面損害程度,是膝關節內損傷診斷的金標準。目前關節鏡一般不作為單純檢查,而是作為一種微創手術操作,術中發現問題,一般直接關節鏡下處理。

診斷


● 醫生可以通過外傷史、癥狀、體征、影像學檢查進行診斷。
● 大多數患者有外傷及運動損傷史。
● 膝關節疼痛腫脹、交鎖、壓痛。
● X線檢查:如果創傷性膝關節脫位,可較為明確地顯示脛骨相對股骨的移位。如果移位超過韌帶靜止長度的25%可考慮存在韌帶損傷,可能出現韌帶附著點的撕脫性骨折。
● CT檢查可顯示膝關節內骨折情況。
● 磁共振檢查顯示膝關節軟組織損傷或脫位。
● 關節鏡檢查顯示關節軟骨面損害以及其他的軟組織損傷。

鑒別診斷


● 膝關節損傷單純從癥狀來看很難診斷,要去正規醫院進行專科檢查后,才能確診。
● 與膝關節損傷容易混淆的疾病包括膝關節結核、膝關節滑膜炎等。
● 需要通過X線、CT、磁共振等影像檢查進行鑒別診斷。

治療


● 膝關節損傷根據病情不同,採取不同的治療方法。以創傷性膝關節脫位、外傷性髕骨脫位為例進行介紹。

創傷性膝關節損傷

● 複位
● ● 閉合複位是治療的首要步驟,而且應儘快施行。即使是在肢體有明顯血運障礙時,也需先行閉合複位,再觀察血運的改變。
● 韌帶損傷的修復
● ● 應及早手術切開、複位,同時修補或重建撕裂的韌帶和關節囊。
● 血管損傷的處理
● ● 血管修補手術必須爭取在6小時內完成,最多不應超過8小時。可以降低術後肢體的壞死發生。
● 合併關節內的處理
● ● 在脫位複位后,如骨折複位不好或成遊離狀態時,應行切開複位,而遊離骨塊小,不宜固定時,可行遊離骨塊切除術。

外傷性髕骨及組織損傷

● 石膏固定
● ● 對急性外傷性髕骨外側脫位患者,可用伸膝位石膏固定4~6周。患者固定期間積極進行股四頭肌鍛煉。
● 手術治療
● ● 適用於:對髕韌帶斷裂者宜立即修復;髕骨複位后軸位X線提示外側半脫位或髕骨傾斜應考慮手術治療。
● ● 一般採用關節鏡手術,鏡下操作具有損傷小、併發症少和準確度與成功率高的優點;患者術后可較早出院,減少了經濟負擔。

危害


● 膝關節損傷後會出現疼痛、活動受限等表現,給患者的工作和生活帶來一定的影響。
● 嚴重者可造成神經損傷。

預后


● 經及時有效治療,合理康復訓練,一般預后良好。

預防


● 控制體重,減少膝關節的負擔。
● 避免長時間下蹲。
● 走遠路避免穿高跟鞋。
● 參加體育運動,要做好準備活動。
● 天氣寒冷,膝關節要注意保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