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味

漢語詞語

神味,漢語詞語,拼音是shénwèi。基本解釋:1.神色情味。2.神韻趣味。出自《太平御覽》。

詞語解釋


(1)神色情味。《太平御覽》卷七○四引·晉·裴啟《語林》:“劉承胤少有淹雅之度,王、庾、溫公皆素與周旋;聞其至,共載看之。劉倚被囊,了不與王公言,神味亦不相酬。”
(2)神韻趣味。侯方域《蹇千里傳》清徐作肅評:“極老靠,盡節奏,人人能見,不必贅譽,然亦直敘耳。神味都從中出,覺處處飛動。”清·俞樾《古書疑義舉例·也邪通用例》:“又如:‘事君盡禮,人以為諂也?’子曰:‘其事也?’兩‘也’字亦必讀為‘邪’,方得當日語氣。以本字讀之,則神味為之索然矣。”高步瀛《唐宋詩舉要·絕句序》:“絕句當以神味為主,王阮亭之為詩也,奉嚴滄浪‘水中著鹽’及‘羚羊掛角無跡’之喻,以為詩家正法眼藏。”

詩學理論


“神味”說詩學理論則以此為核心建構了全新的意涵,以“細節”為核心而與傳統意境理論中的藝術意境以“意象”為核心相區別,以“無我之上之有我之境”為文藝和人生(自我)的最高境界,以大俗大雅為最終的追求,力圖切入並深刻反映現實民生。“神味”說詩學理論經過長達十幾年的創作實踐和理論研究,最終在《詩詞曲學談藝錄》(齊魯書社2011年版)一書中得到了系統建構和詳盡闡釋。該書共分六卷,其中卷一為“神味”詩學理論的集中闡釋部分,卷四《諸二十四詩品》也是其理論的重要構成部分。

對比區別


“神味”說詩學理論與“意境”的主要區別
有別於學界亦步亦趨於西方文藝理論、僅僅研究理論而缺乏理論創造的做法,在結合中國古代文藝實踐及二十世紀以來文藝實踐的宏闊理論視野下,一直專註於新時代的理論創造。在舊體詩詞創作上提出“語感韻”,並積極進行實踐。以建構新審美理想、突破或超越中國傳統的“意境”理論為宗旨,繼王國維“境界”說提出並系統、邏輯建構了“神味”說詩學理論,並將其延展到所有文藝領域。“神味”說詩學理論從各個方面彰顯了與“意境”理論的不同,如以“有我之境”、“無我之境”、“無我之上之有我之境”為文藝與人生逐次而高的三種境界,改變了“意境”理論在審美理想的高度上主要表現為優美色彩的性質;以“細節”為“神味”的主要表現載體,與“意境”以“意象”為主要載體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區別於“意境”建構的“以有限追求無限”的方式,“神味”則主要以“將有限(或局部)最佳化”的方式為根本特徵;以“細節”為表現載體的“神味”不可重複,而以“意象”為表現載體的“意境”在古代詩歌中存在大量重複,造成了難以克服的陳詞濫調現象;“意境”主要是體現文人士大夫格調的大雅之美,而“神味”則是密切聯繫於主體自我提升而必須直面現實世界、民生的大雅大俗之美;“意境”可譬喻為“水中之鹽”(或“水中之月”)的境界,“神味”則可譬喻為“火中之鳳”(或“蜜中之花”)的境界。“神味”說在於永森的《詩詞曲學談藝錄》一書中提出,但貫穿了其迄今為止的所有重要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