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戶城

石戶城

石戶城,其名起源於漢,是與彭城、留城、坨城、豐城、沛城、薛城、臨城等齊名的十八座連城之一。位於徐州城北約20公里處(銅山縣柳泉鎮石戶城村西),是一座典型的漢代城市遺址。

來源


石戶城建造在不斷“攻城略地”的春秋戰國時期。這裡曾出土過蟻鼻錢五銖錢、三梭銅箭鏃等文物。蟻鼻錢是戰國時期楚國的專用貨幣,這說明石戶城至少建於戰國時期。
另外,在戰國後期的公元前284年,楚國曾奪取過彭城,這裡可能就是楚國的屬邑。西漢楚國建立后,在此設立衙署也是完全有可能的。如果確認這是戰國時期楚國建築的城池的話,該城的建築歷史至少在2200年以上。
公元前475—公元220年,這裡曾是一座繁華的城市,歷經兩千多年的滄桑變化,這些建築早已傾頹,然而歷歷在目的遺跡和出土文物,至今仍存有的古城堡殘軀輪廓,依山而築綿延數里的古城牆,以及城外累累荒冢,昭示著它昔日的樓台亭閣的豪華典雅和殿堂宮闕的氣勢巍峨。

位置


根據現存遺址可以斷定,石戶城是依自然之勢連山而築的,城堡坐南朝北。南面的城牆就是以此山為天然屏障,山雖不高,卻可登高望遠,城小而固,易守難攻。石戶城東西城牆則順著山陰向北延伸,北城牆築于山前的平原上。城址呈長方形,東西長600米,南北寬400米,周長合漢代之制5里有餘。古制曾有“匠人營國,方九里”之說,根據這一說法,此城在當時應屬中等規模。城堡東西北三面的城牆均為泥土夯築,北城牆殘高約1.5—2米。城址西南、東南兩角還各有一座大型城垛,城垛呈方形,邊長約50米左右,由於長期沖刷,目前殘高仍有4米。城牆構築方法是中國古代傳統的夾板夯築,北城牆寬40米,東西城牆寬約30米,城牆雉堞。石戶城一共有三座城門。從南區和北區規格不同的殘磚剩瓦來看,南區高爽地帶可能為官府衙門或貴族住宅區,而北區的平原地帶則可能為商貿和平民居住區。另外,城南沿山脊線還築有樓櫓哨所。
城牆外是護城河。現在還能看出城濠的大體輪廓,濠寬17-20米,它應當是從附近的河流引水圍城。但由於地形變化,許多古代的河道淹廢,因而石戶城的護城濠早已成為“無源之水”的空濠了。
《管子·立政篇》云:“凡立國都,非於大山之下,必於廣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溝防省。因天材,近地利,故城廓不必中規矩,道路不必中準繩。”石戶城依山築城的營造方式,加上城外寬寬的護城河,是符合古人“金城湯池”的設想的。

歷史


從城內殘存的漢代繩紋瓦和大板瓦來看,這座城市在漢代十分興盛,從其墓葬也能窺其一斑。石戶城墓葬區有兩處,一處在城南3里雞毛山的北麓,多是戰國、西漢的豎穴式崖墓;另一處在城東面青山泉、白集一帶,多是東漢時的漢畫像石墓葬,墓中出土的《紡織圖》畫像石,真實地反映了漢代家庭紡織的情景,考古學者推斷墓主人應是石戶城中的官吏。
石戶城一說於東漢末年漢獻帝劉協初平四年(公元193年)被毀。當時,群雄割據,戰爭不斷,曹操引兵攻陶謙,“凡殺男女數十萬,雞犬無餘,自是五縣城堡,無復遺跡”,石戶城當為被毀古城其中之一。一說毀於西漢末年,黃巾赤眉軍起義,徐州是起義軍的重要活動地區,可能在西漢末年,這座繁華的小城就荒廢了。
石戶城遺址是目前徐州發現為數不多的戰國至漢代的城址,對研究徐州漢代政治、經濟文化及我國漢代城市具有重要考古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