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

漢語詞語

中國人民,漢語辭彙,讀音zhōng guó rén mín,本意是指京城的人,司馬遷將“中國”和“人民”結合在一起,構成偏正片語,出自《史記·貨殖列傳》。

基本介紹


先秦時還沒有“中國人民”這個詞,當時“中國”和“人民”都是單獨使用,詞義也不同於今天。“中國”本意是指京城,如《詩經·大雅·民勞》云:“惠此中國,以綏四方。”毛詩傳就訓釋為:“中國,京師也。”後來,“中國”也引申指中原地區、天下之中心等。
而“人”與“民”,在先秦也是截然不同的兩個概念,《說文解字》說:“人,天地之性最貴者也。”“民,眾萌也。”
那麼,“中國人民”作為完整獨立的語音單位是什麼時候才開始出現的呢?西漢史學家司馬遷在《史記·貨殖列傳》中說,山西、山東、江南、塞北等地的物產,“皆中國人民所喜愛”。
這裡的“中國人民”,雖與先秦時的意義並無大差別,但它卻第一次將兩者連在一起,構成偏正片語,所以說是司馬遷最早創造了這一辭彙。

詞語分解


中國的解釋 ∶指中原地區與中國。
資治通鑒》又驅中國士眾。將中國人。京城惠此中國,以綏四方。
《詩大雅》詳細解釋.上古時代,我國華夏族建國於 黃河 流域一帶,以為居天下之中,故稱中國,而把
人民的解釋 指作為社會基本成員主體的勞動群眾人民出城者數萬計。
《廣州軍務記》一個國家的普通人,區別於少數有特權者人類上古之時,人民少而禽獸眾。
《韓非子五蠹》詳細解釋.百姓;平民。指以勞動群眾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