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膚型紅斑狼瘡
皮膚型紅斑狼瘡
皮膚型紅斑狼瘡是一種以皮膚損害為主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皮膚型紅斑狼瘡多見於中青年女性。皮膚型紅斑狼瘡病因尚不明確,可能與遺傳因素、雌激素水平異常、藥物因素、環境因素、細菌或病毒感染有關。皮膚型紅斑狼瘡按照臨床表現和組織病理學特點,皮膚型紅斑狼瘡可分為急性、亞急性和慢性三種類型,不同分型其臨床表現也不一樣。主要臨床表現為局限或泛發的皮疹,可呈蝶形紅斑、盤狀紅斑、丘疹和斑塊、大皰性皮疹等皮膚損害。皮膚型紅斑狼瘡主要依靠藥物治療。皮膚型紅斑狼瘡不僅可影響美觀,還可增加心理負擔。皮膚型紅斑狼瘡的皮損經治療多可以消退。
● 皮膚性病科
● 皮膚型紅斑狼瘡的病因不明,目前認為可能與多種因素有關,如:
● 遺傳因素。
● 免疫異常。
● 紫外線照射。
● 藥物因素(如使用氯丙嗪、肼屈嗪、異煙肼、苯妥英鈉、青黴胺、奎寧丁等藥物)。
● 細菌或病毒感染。
● 雌激素水平異常(如妊娠可誘發或加重紅斑狼瘡)等。
● 皮膚型紅斑狼瘡按照臨床表現和組織病理學特點,皮膚型紅斑狼瘡可分為急性、亞急性和慢性三種類型,不同分型其臨床表現也不一樣:
● 多發生於中青年女性,分為局限型和泛髮型。
● 局限型在面頰和鼻背部出現融合性蝶形紅斑,可累及額部、眼眶和頸部等已被光線照射的區域。
● 泛髮型為全身對稱分佈的融合性小斑疹、丘疹,中間有紫癜樣皮膚改變,顏色深紅或鮮紅,腰部最常見,可伴有瘙癢。
● 還可出現口腔和鼻腔黏膜淺潰瘍。有時會出現大皰性皮損,或伴有多形紅斑。
● 好發於暴露部位,如上背部、肩部、手臂和頸胸部,伴有高度的光敏感。
● 皮損呈丘疹鱗屑型和環形紅斑型,其中丘疹鱗屑型類似於銀屑病的皮膚表現。
● 部分病人有其他系統受累的表現。
● 按臨床特點可分為5類:盤狀紅斑狼瘡、疣狀紅斑狼瘡、腫脹性紅斑狼瘡、深在性紅斑狼瘡、凍瘡樣紅斑狼瘡。
● 確診皮膚型紅斑狼瘡主要依靠體格檢查、實驗室檢查、免疫學檢查、組織病理學檢查等檢查。
● 查看皮損情況及部位等情況,有助於診斷。
● 包括血常規、尿常規、抗核抗體、抗SSA/SSB抗體檢測等,有助於本病的診斷。
● 皮損處直接免疫熒光檢查有重要的鑒別診斷價值。
● 檢查是用以檢查機體器官、組織或細胞中的病理改變的病理形態學方法,可以確定組織來源以及性質和範圍等,為臨床治療提供重要的依據。
以上檢查不一定都做,醫生會根據你的具體情況,選擇適合你的檢查,當然還有可能做一些其他的檢查,請你一定要積極配合醫生。
● 醫生診斷皮膚型紅斑狼瘡,主要依據臨床癥狀、體格檢查、實驗室檢查、免疫學檢查、組織病理學檢查等進行診斷。具體診斷依據如下:
● 臨床癥狀、體格檢查:皮膚紅斑等。
● 實驗室檢查、免疫學檢查:用於鑒別診斷。
● 組織病理學檢查:檢查可確診為皮膚型紅斑狼瘡。
● 其他疾病也可能會出現皮膚紅斑等癥狀,容易與皮膚型紅斑狼瘡混淆,這些疾病有血管炎、葯疹、硬皮病等。
● 如果出現上述類似的癥狀,需要及時去醫院就診,請醫生進行檢查和診斷。醫生主要通過體格檢查、實驗室檢查、免疫學檢查、組織病理學檢查排除其他疾病,做出診斷。
● 對於皮膚型紅斑狼瘡的治療主要依靠藥物治療,治療可分為局部治療及系統治療。
● 外用糖皮質激素:根據皮損的部位及類型選擇合適的外用糖皮質激素。皮膚薄嫩處選弱或中效製劑,肥厚及疣狀皮損選用強效或超強效製劑或皮損內局部注射糖皮質激素。
● 鈣調磷酸酶製劑:如他克莫司對急性及亞急性皮膚型紅斑狼瘡有效,對盤狀紅斑狼瘡療效差。
● 維A酸類製劑:如維A酸乳膏可用於角化明顯的盤狀紅斑狼瘡。
● 抗瘧藥物:是系統治療的一線用藥,尤其對盤狀紅斑狼瘡、腫脹性紅斑狼瘡和亞急性皮膚型紅斑狼瘡的有效率達80%以上。
● 糖皮質激素:適用於播散性盤狀紅斑狼瘡、亞急性皮膚型紅斑狼瘡及部分新生兒紅斑狼瘡,一般用中小劑量。
● 免疫抑製劑:主要用於常規藥物療效不佳的病人。
● 其他藥物:包括沙利度胺、氨苯碸、植物提取葯、生物製劑、金製劑等。
● 皮膚型紅斑狼瘡不僅可影響美觀,還可增加心理負擔,部分病人可出現其他系統受累的情況。
● 皮膚型紅斑狼瘡的皮損經治療多可以消退。
● 急性皮膚型紅斑狼瘡的預后取決於重要臟器受累程度。
● 亞急性和慢性皮膚型紅斑狼瘡病人因無重要臟器受累,預后大多良好,部分慢性皮膚型紅斑狼瘡可遺留萎縮性瘢痕和色素沉著或脫失,個別病人盤狀紅斑狼瘡的皮損可長期存在。
● 外出時,避免日光照射,注意戴好太陽鏡、抹防晒霜、穿防晒服等。
● 避免服用可誘發紅斑狼瘡的藥物。
● 保持生活規律,避免過度勞累,避免熬夜。
● 戒除吸煙、飲酒等不良嗜好。
● 注意防寒,避免受涼感冒。
● [1] 李斌,陳達燦。中西醫結合皮膚性病學。第3版。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7.
● [2] 王蕾,蔣紅。實用皮膚病護理。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18.
● [3] 郭麗英。臨床皮膚病護理與實踐寶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