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鮑里索夫的結果 展開

鮑里索夫

科學家發現的第二個闖入太陽系的星際天體

鮑里索夫(Borisov,最初稱為C/2019 Q4),是科學家發現的第二個闖入太陽系的星際天體。

發現進程


2019年8月30日,烏克蘭業餘天文學家根納迪·鮑里索夫發現了這顆“星際訪客”。
2019年9月9日至10日晚,位於夏威夷的雙子座天文台為其拍下了一張彩色照片。
2019年9月11日,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公布了它的軌跡。
2019年9月24日,天文學聯盟宣布,小天體命名工作組保留了Borisov(即鮑里索夫)的名字,將這顆彗星命名為2I/Borisov,且正式宣布這顆彗星確實是星際彗星。
2020年4月20日,英國《自然·天文學》雜誌發表的兩篇論文指出,“星際訪客”鮑里索夫“真實身份”並非如人們所想,超出了科學家對與一般彗星的預期,其含有大量一氧化碳,最初可能是在寄主行星系中遠離恆星的寒冷區域形成的。

重要意義


彗星們可能攜帶銀河系其他地方物質的信息。
天文學家們將繼續對鮑里索夫進一步觀測,以揭示更多關於其軌道、大小和起源的信息,屆時能釐清這顆彗星的組成,看看它與太陽系中的彗星有哪些差異。

天體特性


物理特徵

奧陌陌具有小行星外觀不同,鮑里索夫的彗核被彗發、塵埃和氣體雲包圍。 Dave Jewitt和Jane Luu從彗星的大小估計,這顆彗星正在以2千克/秒產生塵埃,並每秒損失60千克的水。他們推斷,它在2019年6月變得活躍,當時它離太陽的距離在4到5個天文單位之間。對圖像檔案的搜索表明,早在2018年12月13日,而非2018年11月21日,就發現了對鮑里索夫的早期觀測結果,表明它在這些日期之間變得活躍。
由於鮑里索夫的彗核被彗發所掩蓋,因此僅能粗略估計其大小。夏威夷大學的凱倫·米琪(Karen Meech)和她的團隊對鮑里索夫彗核的直徑進行了初步估計,範圍從2公里到16公里不等。菲茨西蒙斯(Fitzsimmons)等人假設其表面的活性部分大於4%,並利用氰化物的產生率,估計該核的直徑在1.4至6.6公里之間。這顆彗星距離地球的距離不會近於3億公里,這就妨礙了利用雷達直接確定其大小和形狀。彗核的大小測量還可以通過對鮑里索夫掩星的觀測來實現,但是掩星很難預測,需要精確地確定它的軌道,而且探測需要一個小型望遠鏡網路。

軌道

鮑里索夫的軌跡為極端的雙曲線,軌道離心率為 3.36,遠高於300多個已知的弱雙曲彗星(其離心率剛好超過1)甚至奧陌陌(其離心率為1.2)。鮑里索夫也有一個32km/s的雙曲線超高速度,遠高於擾動所能解釋的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