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統照
中國男作家
王統照(1897-1957),男,字劍三,筆名息廬、容廬。現代作家。山東諸城人。1924年畢業於中國大學英文系。
卓有成就的小說家、散文家和著名詩人,是新文化運動的先驅,他以自己的創作實踐和豐碩成果,充實了新文學的寶庫。他一生著述甚多,解放后的主要著作有詩集《鵲華小集》、文學評論集《爐邊文談》等。同時,人民文學出版社、山東人民出版社、香港文學研究社出版了《王統照短篇小說選》《王統照詩選》《王統照文集》(1~5卷)和《王統照選集》等。著有多部長篇小說。代表作有《山雨》《春花》《一葉》。
1957年11月29日,病逝於濟南。
王統照自幼聰穎,6歲入家塾。塾師王香楠。7歲喪父。在母親傾心教養下,潛心習讀四書、五經。12歲開始接觸《新體地理》《歷史教科書》《筆算數學》等新課本。
13歲從相州私立小學畢業后,考入縣城高等小學,期間閱讀了很多古籍文學作品。
1913年畢業后,赴濟南考入山東省立第一中學。
1918年夏,王統照到北京考取了中國大學英國文學系。在那裡,他廣泛地接觸了英國和其它國家的一些文學名著,從西方文學里吸收了大量的營養,漸漸滋長了改革中國舊文學的思想萌芽,被推選為學報編輯。“五四”運動時,他參加了為反對北洋軍閥政府賣國外交而組織的火燒趙家樓等愛國行動。
1918年辦《曙光》。
1921年與鄭振鐸、沈雁冰等發起成立文學研究會。曾任中國大學教授兼出版部主任,《文學》月刊主編,開明書店編輯,暨南大學、山東大學教授。建國后,歷任山東省文聯主席,山東大學中文系主任,山東省文化局局長。
同年1月,王統照與周作人、沈雁冰、鄭振鐸、瞿世英、蔣百里、葉紹鈞、朱希祖、耿濟之、郭紹虞、孫伏園、許地山等12人,發起成立了新文化運動史上第一個文學團體——文學研究會,它所倡導的“為人生而藝術”,標誌著文學革命在中國的開始。此後,王統照把反帝反封建的政治熱情傾瀉在作品中,在文學研究會的《小說月報》和《文學旬刊》上,發表過不少短篇小說和新詩。
1922年7月,王統照從中國大學畢業后,留校任教。1924年8月,他就任中國大學教授、出版部主任,兼任中法大學講師。同年,與在中法大學求學的陳毅相識,以文相交,成為好友,並介紹陳毅參加了文學研究會。
1924~1925年間,印度著名詩人泰戈爾來中國,到各地演講,王統照為他作過翻譯。1926年7月,王統照因母病辭職,從北京回歸故里。1927年遷居青島,先後在青島鐵路中學、市立中學任教。1931年3月,應好友宋介之邀到吉林省四平街東北第一交通中學任教。時東北正處於“九·一八”事變前夕,他目睹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決心以戰鬥的筆喚起民眾,拯救國家。他藉機實地考察了城鄉各階層的社會狀況,寫了報告文學集《北國之春》,描述了東北人民在敵人鐵蹄踐踏下的痛苦生活。
1935年春,王統照旅歐回國,在青島與老舍、洪深、吳伯簫、孟超、臧克家等一起創辦《避暑錄話》周刊。該刊發表的一篇篇短小犀利的文章,給反動派以沉重打擊。1936年7月,去上海出任大型期刊《文學》雜誌主編,積極參加進步文化活動。同年10月,王統照在上海積極參加了文藝界愛國救亡和爭取言論自由的民主運動,與魯迅、茅盾、巴金、郭沫若等聯合簽名發表了《文藝界同仁為團結禦侮與言論自由宣言》。12月,他參加了上海文化界救國會。
抗日戰爭爆發后不久,王統照一家遷往上海。日寇佔領青島后,以沒收其住宅和全部家產相要挾,企圖迫使王統照返回青島。他以民族大義為重,誓不返青為日寇服務。日寇惱羞成怒,侵佔了其房屋,沒收了其財產,並將他積累了半生的藏書損失殆盡。他非常痛心,但毫不畏懼,與茅盾、巴金等人冒著生命危險繼續從事文學活動。白天出去參加集會,調查戰況,晚上在燈下秉筆直書,撰寫抗戰詩文。在《烽火》雜誌上發表了《上海戰歌》等詩。同時,應邀到廣播電台和一些大學發表演說,呼籲以文藝這個武器進行抗日鬥爭。1937年末,上海淪陷。王統照堅持留在上海參加抗日救亡活動,成為為數不多的留下來堅持鬥爭的作家之一。他攜全家遷往法租界居住,並改名王恂如,此後,他邊工作邊從事抗戰文學創作,時間長達7年。1938年,他在上海音樂專科學校任教,后應聘任國立暨南大學中文系教授,同時為《大英夜報》編副刊《七月》,為《文匯報》副刊《世紀風》寫稿。1941年12月8日上午,日軍衝進上海租界,王統照為學生上了最後一課,要求學生“要有志氣,要有衝破黑暗的精神”。不久,他應聘到開明書店上海編輯部擔任編輯。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前夕,王統照舉家返回青島。抗戰勝利后,任《民言報》的副刊主編。1946年8月任青島山東大學中文系教授、系主任。1947年春夏之交,國民黨統治區各大城市爆發了反飢餓、反內戰、反迫害的學生運動。青島的學生以山東大學學生為骨幹也組織了遊行示威,震動全市。在全校大會上,山東大學有的領導對學生的愛國行動橫加指責和阻撓,王統照卻挺身而出,旗幟鮮明地宣稱學生們的行動是愛國的行動,並表示誓做他們的後盾。後來,學生運動遭到鎮壓,他也因此被解聘。同年,出版小說集《銀龍集》。
青島市文化名人雕塑園內王統照塑像
1916年,處女作—文言小說《新生活》發表。
1916年,為紀念反對帝制、再造共和一周年,編寫話劇《雲南起義》,自飾蔡鍔。
1918年考入北京中國大學英國文學系,被推選為學報編輯。同年,在《婦女雜誌》上發表第一篇白話短篇小說《紀念》。
1919年五四運動時,從事新文學創作,參加了火燒趙家樓的示威活動。
1920年冬,與郭紹虞、鄭振鐸、耿濟之等12人,發起組織文學研究會。
1921年1月參加發起成立文學研究會,曾編輯《曙光》、《晨光》等雜誌,主編《晨報》的《文學旬刊》。
1922年7月,他大學畢業,留校任教。10月,出版第一部長篇小說《一葉》,被列為文學研究會叢書。
1924年就任中國大學教授,兩年後遷居青島。這期間出版有長篇小說《一葉》、《黃昏》,短篇小說集《春雨之夜》、《霜痕》,詩文集《童心》等。王統照是以探討人生問題開始小說創作的,較早的小說表現了“美”和“愛”的思想,描寫青年男女的苦悶,筆調清新,富於主觀抒情色彩。也有些作品反映下層人民的不幸生活,具有明顯的現實主義傾向。
王統照
1925年1月,王統照出版第一部詩集《童心》,收錄他1918~1924年間寫的詩歌90首。
1933年9月,他的代表作、新文化運動中著名的現實主義長篇小說《山雨》出版,繼而出版了詩集《這時代》。《山雨》出版后,受到廣大讀者的歡迎和評論家的好評,作家吳伯簫說,它和茅盾的代表作《子夜》,一寫農村的破產,一寫城市民族資產階級的敗落,猶如“雙峰並峙”。但它的出版,觸犯了國民黨反動派,國民黨中央宣傳委員會以其“頗含階級鬥爭意識……予以警告,勒令禁止發行”,王統照亦被列入“危險人物”黑名單。
1934年赴歐洲遊歷和考察,到英國劍橋大學研究文學,寫有《歐遊散記》。1935年回國,在上海任《文學》月刊主編。這時期所寫作品收入詩集《這時代》、《夜行集》、《放歌集》,短篇小說集《號聲》、《銀龍集》,散文集《青紗帳》、《去來今》等,深刻地描寫了富於地方色彩的北方農村現實生活,筆觸樸實深沉。還出版有長篇小說《春花》和散文集《片雲集》。抗日戰爭爆發后,在上海從事編輯和寫作,宣傳抗日。曾任暨南大學教授、開明出店編輯。這時期出版了小說集《華亭鶴》,散文集《游痕》、《繁辭集》,詩集《橫吹集》、《江南曲》,譯詩集《題石集》等。
諸城名人王統照
魯迅先生逝世后,他非常悲痛,親自前往送葬,並編輯了文學月刊紀念魯迅專號。是年,出版散文集《青紗帳》、詩集《夜行集》及長篇小說《春花》等。1937年6月編輯出版《王統照短篇小說集》
1946年秋,王統照應聘擔任山東大學文史系教授。他追求進步,大力支持愛國師生的反內戰、反飢餓、反迫害鬥爭。
1947年“六二”進步學生遭到鎮壓,王統照義憤填膺,堅決辭去教職。以《盧溝曉月》一文描繪對抗日戰爭的評價與感嘆。
1949年底,王統照奉調到濟南,任省文教廳副廳長,後任山東省文聯主席、山東省文化局局長等職。他在工作之餘,寫了不少歌頌社會主義、歌頌黨的作品。出版了詩集《鵲華小集》、論文隨筆集《爐邊文談》、6卷本《王統照文集》等。為第一、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全國文聯委員、全國作協理事等。。
1957年11月29日,病逝於濟南。中共山東省委送了輓聯:“文藝老戰士,黨的好朋友。”
1949年7月,王統照赴北平參加中華全國文藝工作者代表大會,受到毛澤東、周恩來等中央領導人的接見,併當選為全國文聯委員和文協理事。9月,他出席青島市第一次各界人民代表會議,併當選為主席團委員、常務委員會委員。同年秋擔任山東大學教授兼文學系主任、校務委員會委員。
1950年3月,赴濟南任山東省文教廳副廳長、省人民政府委員。4月,山東省文學藝術工作者第一次代表大會在濟南召開,會議選舉產生了山東省文學藝術聯合會,王統照當選為山東省文聯第一任主席。
王統照墓
1952年任山東省文化局局長兼省文聯主席。
1953年9月,王統照赴北京參加中國文學藝術工作者第二次代表大會,被選為中國文聯第二屆全國委員會委員;不久又參加全國作協會議,被選為全國作協常務理事。
1954年6月主持召開山東省文藝工作者第二次代表大會並致開幕詞。同年,當選為全國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9月,赴京出席了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此後三年又分別參加了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三、四次會議,其中1957年6月參加四次會議系帶病參加,在懷仁堂聽周恩來總理作《政府工作報告》時心臟病猝發,被送入醫院。
《王統照傳》
1922年發表五四以來最早的白話長篇小說《一葉》,次年又寫出《黃昏》。這兩部以反封建為主旨的作品,揭露了紳商地主的罪惡,反映了被欺辱的弱女子的痛苦,曾引起批評界的注意。此後長期在上海、青島等地從事文學活動。
1933年長篇小說《山雨》問世。這部標誌著現實主義新發展的代表作,反映了北方農村的帝國主義、封建勢力、軍閥重重壓榨下經濟急劇崩潰的現實。因作品暴露了社會黑暗,次年被當局查禁。作者也被迫離滬,自費赴歐洲考察古代文學和藝術。歷經英、法、德、荷、意、瑞士、波蘭等國,寫了長詩《九月風》和《歐遊散記》等。
1935年回國后,曾擔任《文學》月刊主編輯。抗日戰爭爆發后,在上海音專、暨南大學教授中國文學,在開明書店作編輯。1945年返青島,翌年執教於山東大學。1947年為抗議國民黨當局暗殺聞一多和鎮壓學生運動,憤然辭職。此時期寫出的詩文多表達對黑暗時局的憤懣和渴望光明的心聲。
解放后,歷任山東省文聯主席,山東大學中文系主任,省文化局局長,民盟濟南委員會主任等。抱病勤懇工作之餘,出版了文藝隨筆集《爐邊文談》,詩歌《鵲華小集》和《王統照短篇小說選》等。1957年病逝於濟南。
五四運動
王統照是五四運動的兒子。五四的時代潮流,造就了王統照。沒有五四,就沒有包括他在內的一代學者文人。五四是王統照發展的動力和起點。五四,又是中國唯一的青春時代。青春氣象,是五四時代最突出的特徵,是五四所造就的一代文人學者最鮮明的精神特徵、氣質風度,也是王統照個性氣質最引人注目的總體風貌,在五四前後就尤其明顯,尤其充分。
他出生於魯中的諸城相州,那裡的自然環境是平平的,既無高山大川,又非交通樞紐。王家雖雲相州首富,也不過田多糧足的一戶“土財主”,既非似海侯門,又無名士風流。出生於這樣家庭的子弟,或者坐吃山空,或者淪落為紈絝子弟。而王統照卻能鶴立雞群般地崛起,成為現代文學史上著名的作家詩人,這除了其他方面的原因以外,首先是與五四運動有著極其密切的關係。1913年,16歲的王統照初次見到魯迅的小說《懷舊》,即因其與舊小說的明顯不同而深為佩服。1916年,尚在中學讀書的王統照即致函創辦剛一年有餘的《新青年》雜誌,熱情讚揚該刊以“宏旨精論”宣傳“新學問、新知識”,而為“先知先覺”的一代青年所必讀。《新青年》編者得函后如聞空谷足印,即刻發表並加按語,以為這應看作是“中國未必淪亡”的徵兆。以新學問新知識拯救中國出於淪亡的熱情的決心,縮短著也融化著上海與濟南之間的時空阻隔,把這一班最先覺醒的時代少年的心,維繫成一團明凈溫馨、充溢著理想光華的動人火焰!嚮往和誘引的合力,推動著王統照中學剛畢業即赴北京深造,就讀於中國大學外國文學系。甫入京華,如魚得水,他迅速地作為《狂人日記》最早最熱心的讀者,置身於已經用大字寫進歷史的示威天安門、火燒趙家樓的時代大潮之中。他讀的是外國文學系,更熱心的卻是編刊物(如《中國大學學報》、《曙光》、《晨光》、《自由周刊》、《文學旬刊》等),搞創作(有詩,有散文,有雜文,有評論,更多的自然是小說),譯介西方哲學藝術,發起組織文學社團(先是“文學研究會”十二位發起人之一,后是“晨光雜誌社”編輯部主任)……,他是在以何等的熱情投身於五四新文化運動及文學革命運動呵!據不完全統計,從1919年到1921年,他先後發表了論文14篇,翻譯(包括詩歌、小說、戲劇)24篇,詩120餘首,創作短篇小說23篇,其他雜文、書信、散文等20餘篇。他欽佩、敬仰魯迅的思想和創作,他同文學研究會的沈雁冰、鄭振鐸、葉聖陶等是至交,他為瞿秋白赴蘇聯採訪送行,他去周作人的寓所拜訪俄國盲詩人愛羅先珂,他與徐志摩陪同印度“詩聖”泰戈爾到濟南講演,他同幾乎被歷史的塵埃淹沒的五四詩人劉延陵書札往還,討論中國第一個以《詩》命名的雜誌的創辦,他關注著素昧平生的文學青年李健吾的成長的艱難……,幾乎沒有那一個文化領域中看不到他忙碌的身影,沒有那一個新文化人的重要聚會中看不到他熱情的面容。他在五四的氛圍中迅速地成長,他在時代的激發下噴吐的光和熱,使時代的火炬燃燒得更加熾熱。
青年時代的陳毅與作家王統照(字劍三),因文學與人生的共同志趣結成的純真友誼歷經三十餘年的風風雨雨,而益顯其真摯感人,至今傳為文壇佳話。
1923年10月,22歲的陳毅從故鄉四川來到古都北京,進入中法大學陸謨克學院讀書,院址在香山內一處簡陋的房舍里。次月,經旅法學友顏昌頤、肖振聲介紹,中共北方區委批准,陳毅由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員轉為中共正式黨員。他在這裡有了充裕的時間和環境重溫舊夢,一心“嚮往著做一個文學家”。
一個偶然的機會,陳毅初識京城著名作家王統照,在文學道路上有了一位不可多得的摯友和引路人。1924年初秋的一天早晨,同學、文友金滿城匆匆地找到陳毅,不容分說地拖著他就走,陳毅急著問:“幹啥子去?”金滿城只報以詭譎的微笑,閉口不答。兩人進城后,來到晨報報社門前,金滿城掏出一封信,對報館門房說:“貴報王統照先生托鄙人引見這位陳先生。”陳毅愣了,王統照是當代知名作家、“文學研究會”發起人之一,陳毅讀過他不少作品。這樣一位文壇名將,會約見無名之輩?陳毅滿懷疑問:你金滿城搞的啥子名堂?
原來,王統照當時任《晨報·文學旬刊》編輯,金滿城翻譯的法國小說《阿佰衣女》(法郎士著)投寄該刊后,得到王統照的賞識。一星期前,他曾約見金滿城。見面時,金滿城向他推薦了陳毅,說陳毅1920年就開始新文學創作,發表過白話詩、文章,為人怎麼怎麼好。金滿城沒有想到,很快接到王統照來信,信中要他得便邀請陳毅進城一見。金滿城熟知陳毅有不肯攀附名人的脾氣,怕陳毅不肯來,所以才事先不露一絲口風。
其實,當時王統照只是一個比陳毅長4歲的山東青年,質樸、和善,沒有一點名作家的架子,一見面,他對陳毅說:“聽金君介紹,陳毅君有志於新文學,咱們彼此同懷此心,交個朋友吧。”交談之間,王統照誠懇地希望他倆寫稿,支持《晨報·文學旬刊》。中午,王統照特意請陳毅、金滿城到一家飯館小酌。臨分手,他一再向陳毅約稿:“我的鋪子一切都要的。”
此後,陳毅有時帶稿子登門請教,王統照偶爾也到香山來相聚,你來我往,兩人成了知心好友。京城十月,是一年中最好的季節,他們常常會於藤蔭水榭或茶館酒肆之間,討論文學,暢談國事,抒發憂國憂民的情懷。有一次,陳毅當面評說王統照的作品有雕琢的缺點,王統照不僅不見怪,反而更加喜歡他快人快語的豪放性格。
1924年冬天,王統照先後介紹金滿城、陳毅加入文學研究會。文學研究會是“五四”運動以後我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個文學社團,由沈雁冰、鄭振鐸、葉聖陶、王統照等十二人發起,於1921年1月成立的。入會以後,陳毅結識了文學界更多的新朋友,但他始終把王統照作為自己文學上的良師益友。他那時創作頗豐,其中不少作品如短篇小說《報仇》、《十年的升沉》以及白話詩《春光》、《游雲》等等,都是經王統照的手,發表在《晨報》副刊上的。
二十世紀30年代上半葉是中國國新文學運動深入發展的時期,陳毅的文學創作也進入高峰。與此同時,他奉黨的指示積極投身國民革命運動,人民群眾火熱的革命情感溫暖著他的心。可惜,陳毅在文藝土地上耕耘的時間太短了。1925年初秋,黨組織需要他以主要精力從事實際的革命鬥爭,從此,他的生命之舟便駛離了文學的港灣。
1926年8月,陳毅奉命回到四川,不久就開始了他戎馬倥傯的軍旅生涯,數十年馳騁疆場,南征北戰。王統照則於1927年3月回山東諸城為母奔喪,隨之,舉家又遷居青島,之後又去東北、上海,一直艱難地戰鬥在文學這個陣地上。陳毅、王統照兩位文壇摯友長期天各一方。
1954年夏天,兩位老友在泉城重逢。時年53歲的陳毅已是赫赫有名坐鎮華東的統帥,而文壇宿將王統照時任山東省文化局長、省文聯主席。30年的離情別緒,使兩人分外激動。王統照含淚緊握著陳毅的雙手,一時說不出話來。陳毅說:“劍三,今天咱們重逢泉城,我請你一同觀賞這個古城的風光吧?”兩人同乘一車。陳毅興緻盎然地吟誦:“東藩駐皂蓋,北渚凌清河。海右此亭古,濟南名士多。”王統照同樣也用歷代文人描繪濟南的名句和道:“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兩人時而高聲談論詩詞,時而又沉浸在對當年友誼的深深回憶之中。這一天,泉城晴空萬里,趵突泉水分外晶瑩透徹,千佛山的蒼松翠柏愈發鬱鬱蔥蔥,大明湖天光雲影,荷蓋相連。他們走馬觀花地觀賞了名山美湖之後,乘車駛向濟南市區東南方十五公里的龍洞。元代文人張養浩曾稱它為“歷下多名山水,龍洞為尤勝”。相傳大禹曾登臨此山鎮服龍神,所以叫“龍洞”。至今這裡還留著“峭壁孤懸萬仞青,奇岈古洞帶龍腥”的詩句,殘存著千年古剎的舊址。兩人穿過芳草如茵、茂樹環合的山路,走進“勢如垂天雲、清芬無限意”的龍洞時,興緻勃發,共讀那棵古老銀杏樹下的宋代元豐碑。陳毅深情地對王統照說:“山東古典文物很豐富,齊魯大地還是歷史上有名的古戰場。這裡出過許多名人,孔子、孟子、管仲、晏嬰、劉勰、李清照、辛棄疾、孔尚任、蒲松齡……還有東漢末年的教育家鄭玄……你們要發揚這歷史傳統,在這塊培育古代英才的土地上,繼續為社會主義培育英才呵!”他鼓勵年近花甲的王統照,在祖國的大好春光里,再拿出新的著述回報人民。
王統照作品
作品名稱 | 出版時間 | 出版社 |
一葉(長篇小說) | 1922 | 商務 |
雪潮(詩集)與朱自清,葉紹鈞合著 | 1922 | 商務 |
死後的勝利(話劇) | 1924 | 商務 |
春雨之夜(短篇小說集 | 1924 | 商務 |
童心(詩集) | 1925 | 商務 |
號聲(短篇小說集) | 1928 | 上海復旦書店 |
黃昏(長篇小說) | 1929 | 商務 |
霜痕(短篇小說集) | 1932 | 新中國 |
北國之春(散文集) | 1933 | 神州 |
山雨(長篇小說) | 1933 | 開明 |
片雲集(散文集) | 1934 | 生活 |
這時代(詩集) | 1934 | 自印 |
王統照選集(小說、散文合集) | 1936 | 萬象 |
青紗帳(散文集) | 1936 | 生活 |
夜行集(詩歌集) | 1936 | 生活 |
春花(長篇小說) | 1936 | 良友 |
重排本改名《春華》 | 1948 | 晨光 |
山東民間故事(民間故事集) | 1937 | 上海兒童書局 |
王統照短篇小說集 | 1937 | 開明 |
橫吹集(詩集) | 1938 | 文生 |
游痕(散文集) | 1939 | 開明 |
歐遊散記(散文集) | 1939 | 開明 |
繁辭集(散文小品集) | 1939 | 世界 |
去來今(散文集) | 1940 | 文生 |
江南曲(詩集) | 1940 | 文生 |
華亭鶴(短篇小說集) | 1941 | 文生 |
王統照傑作選(小說、散文合集) | 1947 | 上海新象書店 |
銀龍集(短篇小說集) | 1947 | 文生 |
王統照選集 | 1957 | 香港文學研究社 |
爐邊文談(文藝隨筆集) | 1957 | 山東人民 |
王統照短篇小說選集 | 1957 | 人文 |
王統照詩選 | 1958 | 人文 |
鵲華小集(詩集) | 1958 | 自印 |
王統照小說選 | 1959 | 香港萬里書店 |
湖畔兒語(短篇小說集) | 1961 | 香港上海書局 |
王統照短篇小說選 | 1980 | 香港文教出版社 |
王統照文集(1—6) | 1980—1984 | 山東人民 |
王統照散文選集 | 1982 | 百花 |
王統照亦善書法,一手漂亮的褚河南。在民國的書法家匯作中,刊有其作品。三十年代魯迅,鄭西諦委託榮寶齋刻印《十竹齋箋譜》,其中的跋,便是出於王統照之手。
著作
作品名稱 | 出版時間 | 出版社 |
王統照研究資料(馮光廉、劉增人編) | 1983 | 寧夏人民 |
王統照(馮光廉、劉增人編) | 1985 | 香港三聯書店 |
王統照作品欣賞(作品賞析集、玉錦泉) | 1986 | 廣西人民 |
王統照的文學道路(王立鵬) | 1988 | 學林 |
王統照研究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