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觀
教育觀
教育觀是指關於教育現象和問題的基本觀念體系。諸如對教育的本質、目的、功能、體制、內容、方法、教師和學生等每一方面的基本看法。
受一定的政治、經濟制度和生活水平等制約,並受意識形態、文化傳統及科學技術等影響,具有歷史性和時代性,在階級社會中,常帶有階級性。不同人的教育觀帶有個體認識差異的特點。各種教育觀通過教育論著、教育決策或教育實踐表現出來。
由於人們看教育的立場、角度、方法等存在差異,必然會出現各種各樣的教育觀,並呈現出百家爭鳴的狀態,不論人們對教育的主觀意識是怎樣的不同,都不影響教育的客觀本質。以前有人通過一些理想化的教育觀來闡述教育是什麼的問題,例如有這樣的說法:“廣義上講,凡是增進人們的知識和技能、提高人們的思想品德水平的活動,都是教育。”這段話描述了教育的作用和功能,顯然是一種教育觀,但該提法把一些不屬於教育的實踐活動也列入了教育範疇。實際上人們自己觀察、研究事物也能增進知識。如達爾文研究、創立進化論的活動,在這種活動中不可能有人教達爾文進化論的知識,即不存在進化論知識的教育者,其活動也就不屬於教育活動,但該活動確實增進了人們的進化論知識。而且人類所有創新的、第一手知識一般都不是教育的直接成果,教育傳播的是已有的知識,使受教育者獲得教育者已經掌握的知識。
還有一種對教育的作用、目的寄予美好希望的教育觀:“教育,是以促進人的發展、社會的進步為目的,以傳授知識、經驗為手段,培養人的社會活動。”但現實里的教育活動並不都是那麼理想。就以台獨勢力推行的“去中國化教育”活動來說,反台獨力量與台獨勢力雙方就會對這種活動是否“是以促進人的發展、社會的進步為目的”的看法形成分歧。人們若是誤把它作為教育定義,就有可能造成持不同觀點、立場的人對同一種活動是不是教育得出截然不同的判斷。為便於人們探討各種教育問題,就需要對教育這一客觀事物有個明確、統一、恰當的定義,使其成為研究所有教育問題的共同基點。
教育是指人著眼於他人的素質、能力而進行的影響其精神世界或心理狀態的信息傳遞活動。其中信息傳遞者稱為教育者,信息傳遞的對象稱為教育對象。狹義的教育是指教育者或教育機構有組織地、系統地實施的教育活動,即正規教育,如學校教育。
人類高度發達的神經系統是教育產生和發展的物質基礎和前提。它提供了感受、記憶、聯想、想象、推理等完整的思維功能,使人的意識能夠相互影響並得以傳播。
從教育的定義可以看出,教育者在教育活動中起著主導作用,規劃、管理教育活動的方向和目標、傳遞信息的內容和方式。教育者願意施教有多重因素,其一出於人的利己性。人是社會性的動物,每個人都希望得到他人有效的支持和幫助,要是可以支持和幫助自己的人的能力不足,那麼獲益也將有限。如果通過教育提高了可以幫助自己的人的能力,其獲益既可擴大。其二出於人的利他性,希望他人通過接受教育而生活得更好。其三出於人的競爭性,競爭性有兩個方面,一方面通過教育使己方的競爭力加強,另一方面藉助教育活動,削弱對方的競爭力。其四齣於人的操控欲,人生來就有希望生存環境合乎自己需要的意願,並試圖加以改變。教育者通過教育活動使他人的狀態和作為合乎自己的要求。教育者往往宣稱自己的教育是正當的,但事實證明並不完全如此,例如殖民主義當局對殖民地人民的奴化教育。
在教育活動中,教育者向教育對象傳遞信息,可以通過話語、表情、姿態、行為;文字、圖象、音頻、視頻;書籍、報刊、電影、電視、電話、電腦、網路等各種直接或間接方式及媒介,甚至通過他人進行。而這個他人不一定是教育者,因為教育者是著眼於他人的素質、能力而傳遞信息的。
人的新奇感、好奇心既驅使人探索客觀世界,又造就了人的求知慾和模仿力,使人接受教育成為可能。在教育活動中有兩個主體,教育者和教育對象,而教育活動的成效取決於教育對象對教育內容的覺悟。受教育者有主動求教和被動受教兩種基本狀況。當教育內容與受教育者求知一致時容易取得理想的效果;當教育內容與受教育者求知不一致時不易取得理想的效果;當教育內容與受教育者的要求逆反時,往往產生事倍功半的效果甚至負面的效果。如果教育對象拒絕教育者所傳遞的信息,教育就可能失敗。
教育活動中傳遞的信息即教育內容主要包含兩個方面,一方面是人類文明的精神成果,以影響教育對象的精神世界。由於人類文明是逐步發展的,其中必定包含不完善的、有缺陷的、甚至錯誤的信息,因此有的教育不能帶來積極的效應,還有可能帶來消極的效果。但隨著人類文明的逐步發展,以往的不足會被克服,但又可能有新的誤區產生。如宇宙“地球中心論”曾經長期作為教育的內容,隨後被“太陽中心論”取代,而現“太陽中心論”也已被放棄。另一方面是教育者藉助其在教育活動中的主導地位,有時是強勢地位,向教育對象發出的啟發、引導信息以及獎懲信息,以影響教育對象的心理狀態。
教育者、教育對象及其之間的信息傳遞是構成教育活動的三個要素,缺了其中任何一個,就不成為教育了。如果其中任何一個出了問題,教育也會出問題。
人類積累的精神文明(如思想、道德、觀念、經驗、知識、技能、文化、藝術、科學、技術等等)如果僅僅記錄在媒介上而不被人的大腦所接受就只是一些符號而已,只有進入了人的大腦,為人覺悟才能發揮作用,教育活動就實現了這個過程。
教育
需要注意的是教育既能提升人的能力或素質,也能被用來限制特定對象獲得某種能力或素質,例如夫權社會中就用“女子無才便是德”的觀念來教育婦女。
由於教育對人類社會的發展極其重要,人們通常看重教育積極的一面,而忽略或迴避某些教育活動的消極面,並在教育的定義中寄予正面、美好的期望。但不恰當的教育定義可能把某些有缺陷的教育活動排斥在教育範疇之外,不能幫助人們全面、客觀認識教育,而恰當的教育定義應該反映人類歷史長河裡所有教育的共同特徵,能包容人類所有的教育活動,並為所有持不同立場的人所認可。所以,科學的教育定義能有助於人們客觀認識教育,而客觀認識教育有助於人們樹立正確的教育觀,持有正確的教育觀有助於人們剖析各種教育現象和教育問題,進而制定恰當的教育方針、規劃、制度,從而促使人們進行合情、合理、合規、合適的教育活動。
傳播是指人們將信息分享的社會活動。教育是眾多傳播活動的一種,它具備傳播活動的全部方式和特質,可以形象地說,傳播活動是教育活動之父。若用集合的概念表述它們之間的關係,教育活動是傳播活動的真子集。
宣傳是指人著眼於其主張而進行的影響他人精神世界或心理狀態的信息傳遞活動。教育活動和宣傳活動的表現形態可以完全相同,它們的差別在於各自的出發點。如果有一個活動的信息傳遞者將自己的主張和他人的素質、能力同時考慮,那麼這個活動就成為宣傳教育活動。教育活動和宣傳活動就象一對意識有著差異的同卵雙生子。
學習是指人通過接受信息以獲得各種體驗和認識,從而影響其素質和能力的活動。教育活動是學習者獲取信息、進行學習的重要途徑,但不是唯一途徑。學習者既可以接受教育者有意識傳遞的信息,還可以從任何人或社會、自然界獲取信息作為學習的內容。因此,不是所有的學習活動都是教育活動的組成部分,但學習活動的存在是教育想要取得成效的必要條件。若是在教育活動中缺失了學習環節,將難以達到預期的效果。如果世上沒有學習活動,教育活動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正常、有效的教育活動是同時包含傳播活動和學習活動的。
訓練是指著眼於人的素質、能力,以一定的方法使人發生生理反應的活動。教育和訓練都是著眼於人的素質、能力而進行的活動,但它們的作用點是不同的。教育主要是使人的心理發生反應而影響其精神世界,如人的思想、觀念、知識等等方面;而訓練主要使人的生理髮生反應而影響其神經、肌體,如人的力量、協調性、熟練性、準確性等等方面。有的素質或能力要求人的生理和心理都具備一定的基礎,這就可能需要訓練活動和教育活動協同實施。若某個活動同時具有訓練和教育兩種活動的特點和作用,可看作是訓練和教育的複合活動。
培養是指著眼於人的素質、能力而實施的活動。培養人的活動多種多樣,大致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可直接影響人的素質、能力的活動,如教育、訓練、學習。另一類是為支持、輔佐前一類活動的,而非直接影響人的素質、能力的活動,如家長為孩子的學習、成長所付出的努力、創造的條件、提供的資助等方面的活動。教育雖然對培養人有著獨特的、重要的作用和意義,但它不可能完全替代其它培養活動所具有的作用和意義。不妨套用某句老話來表述教育與培養的關係——教育不是萬能的,但沒有教育是萬萬不能的。
培養活動既能以社會活動的形式存在,又能以個體活動的形式存在,而後者就叫自我培養。自我培養有自我學習、自我訓練、自我修養、自我反省等各種方式和形態。有人把自我培養叫做“自我教育”,可它與教育沒有直接的關係,因為教育作為一種人與人之間的信息傳遞活動,是不可能以個體活動的形式存在的。這個事例顯示了在某些時候,人們把教育一詞當作培養了。
在現代漢語詞典中,培養一詞包含了教育和訓練兩個概念。所以嚴格的說,教育只是培養的一部分,而不是培養的全部。但在很多場合,人們已習慣將教育等同於培養了。例如被稱為教育法的法律,就規範了涉及培養人的各個方面的活動而不局限於教育。因此人們在遇到教育一詞時,應分辨其使用時的概念、範疇,若是在教育的概念上模糊不清,可能會給認識教育和探討教育帶來麻煩。
人類的一切活動幾乎都離不開思維,思維是大腦對信息的處理活動和機能,思維能力也許是人類唯一超越其它動物的本領。教育活動既依託於人的思維,又反過來極大地影響了人的思維。教育對思維的影響有兩方面,一方面是“思維什麼”,即思維的內容,如使人接受人類所創造的精神文明。另一方面是“怎麼思維”,指思維的形式、方法、規則,如使人掌握和運用形象思維、邏輯思維等。人先天就具備感受、記憶、聯想、推理、想象等思維能力,但規範地運用思維能力,尤其是邏輯思維能力,則需要通過後天的培養。
思維能力作為人的基本素質,對人生乃至人類發展具有正反兩方面的影響,理性思維的普及關乎每個人以及整個社會的健康發展,理應成為教育的重中之重。如果說限制人接受人類的精神文明成果是顯性的愚民政策,那麼限制人獲得科學的思維方法,影響其正確、規範、合理地運用其思維能力,就是隱性的愚民政策。僅僅把學生培養成人云亦云的知道分子,是難以滿足人類創新發展需要的,這樣的教育不能不說是有重大缺陷的。
理性思維的推廣普及有助於社會的和諧發展,形式邏輯是培養理性思維的重要課程,而且,形式邏輯比數理邏輯更貼近日常生活和工作。比如,國家招錄公務員和法律工作者時,就有專門的相關形式邏輯方面的考題。理性思維不僅僅為政府和法律工作所必需,還應滲透到人類活動的各個方面。系統的形式邏輯教學如果僅作為高等教育階段的課程,那麼對許多失去了高等教育機會的人來說,就可能影響其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進行理性思維,這不能不說是人生的缺憾和損失。教育應使所有人熟練地掌握和自覺、自主的進行理性思維,力求避免落入到思維的誤區。義務教育階段是青少年的思維方式和能力形成的黃金時期,該階段的數學課程雖然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非常重要,但許多學生還難以將其所學到的數理邏輯知識轉化為形式邏輯,從而導致相當多的人沒有培養起在日常生活、學習、工作中運用理性思維的習慣。因此在全員覆蓋的義務教育階段,進行系統完整的形式邏輯教學,就顯得非常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