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蜂
非洲蜂
非洲蜂又稱非洲“殺人蜂”,是一種極富進攻性的蜜蜂。這種蜂是在非洲蜜蜂被引進巴西同當地蜜蜂雜交以提高蜂蜜產量而發育起來的。引進的蜜蜂因事故逃逸,從此以每年483千米的速率向北蔓延,並於20世紀末通過美國得克薩斯州-墨西哥邊界首次到達美國。當這種蜂群或其蜂巢受到干擾時,它們會勇猛地進行防衛,“殺人蜂”由此得名。除了生性急躁以外,它們和歐洲世系的美國蜜蜂十分相像。非洲蜂的個體略小於其生性較溫順的表親。
在非洲中部地區乾旱的大草原上,有一種體形肥胖臃腫的巨蜂。巨蜂的翅膀非常小,脖子也很粗短。但是這種蜂在非洲大草原上能夠連續飛行250千米,其飛行高度也是一般的蜂所不能及的。它們非常聰明,平時藏在岩石縫隙或者草叢裡,一旦有了食物立即振翅飛起。尤其是當它們發現這個地區氣候開始變得惡劣,就要面臨極度千旱的時候,它們會成群結隊地迅速逃離,向著水草豐美的地方飛行。這種強健的蜂因而被科學家們稱為非洲蜂。而其他的蜂類就不同了,一旦遇到惡劣的天氣,成千上萬的蜂往往就束手無策,在頃刻之間就無影無蹤了。
科字家們對於這種蜂充滿了無數的疑問。因為根據生物學的理論,這種蜂體形肥胖臃腫,而且翅膀非常短小,在能夠飛行的物種當中,它是飛行條件最差的,甚至還不如雞、鴨、鵝優越。尤其在蜂的大家族裡,它更是身體條件最差的。而根據物理學的理論,它的飛行就更是不可思議的事情了,因為根據流體力學,它的身體和翅膀的比例是根本不能夠起飛的。按照科學家的理論,這種蜂不要說自己起飛,就是我們用力把它扔到天空上,它的翅膀也不可能產生承載肥胖身體的浮力,而會立刻掉下來摔死。
可是事實卻是恰恰相反的,它不僅不用藉助我們的力量,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飛行,而且是飛行的隊伍里最為強健、最有耐力、飛行距離最長的物種之一。
非洲蜜蜂對熱帶氣候和地理環境具有頑強的適應性,能生存在熱帶、亞熱帶半乾旱地區和熱帶雨林地區,性情凶暴,易螫人畜,繁殖力強,常同時分出幾個小分蜂群。在適宜條件下,有1kg重(約1萬隻)蜜蜂的分蜂群經50天左右可再度分蜂,而且透年都可以分蜂。分蜂群定居前,常作多次飛遷,擴散到幾千米外。其棄巢性強,如環境稍有不適,便舉群飛遷。這種缺點,在飼養管理上以設置誘引巢回收,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補救。
根據形態和行為的測定,非洲化蜜蜂乃傾向於非洲蜂的特性和性狀。其工蜂的體型約比它的歐洲同類小10%,蜂王比義大利蜜蜂略小也略黑些。非洲化蜜蜂繁殖建群迅速,巢址要求隨便,可以穴居,也可以露天。在近熱帶條件下,所達之處,其種群很快佔據優勢。早出工,晚收工,採集勤奮;對大蜂蟎、武氏蟎、歐洲幼蟲病、美洲幼蟲病、囊狀幼蟲病等具有明顯抗性。1956年,巴西的科爾(WarwickE.
Kerr)教授從非洲引進了50餘只蜂王至聖保羅。這些蜂王多數來自南非的比勒陀利亞(Pretoria)城近郊的一個蜂場。從引種地而言,該蜂無疑應歸屬東非蜜蜂亞種。
蜜蜂最早起源於亞洲。隨著歲月的流失,一部分蜜蜂遷移到歐洲和非洲安家落戶。抵達歐洲的蜜蜂找到了溫和的氣候和充足的蜜源等理想的自然條件,從此在歐洲大陸採花釀蜜,繁衍生息,為當地人民增添了歡樂;到達非洲的蜜蜂不僅受到嚴酷的氣候折磨,而且還時常遭到野生動物和人類的不斷偷襲。為了生存,它們同所有的入侵者展開了漫長激烈的搏鬥。在保衛自己和蜂巢的過程中,非洲蜂日益變得頑強兇猛。天長日久,它們養成了一種好鬥的性格,而且一代超過一代。
非洲蜂有著極強的繁殖能力。春夏之季,工蜂開始造王台。完工後,蜂群中的一部分工蜂與蜂王飛出另造新巢,把原來的巢讓給即將出房的新蜂王和留下的另一部分工蜂。非洲蜂的分群極為頻繁,一群蜂在一年時間內,竟能建造100個“小殖民地”。
非洲蜂嗅到異味后,23秒鐘便可以做出反應,而歐洲蜂則需43秒。因此,非洲蜂的攻擊往往在劫難逃。除此之外,非洲蜂的攻擊力強,傷害性大。它們遇到入侵者時,一般都是大批出動,窮追狠叮,常常把對方驅逐到200米以外才罷休。整個攻擊的時間竟然可長達1.5小時。相比之下,歐洲蜂的攻擊就比較弱。它們一般只把敵人趕到30米外便凱旋,全部攻擊時間不到3分鐘。
1956年,巴西聖保羅大學的遺傳學教授克爾,從國外帶回了35隻非洲蜂王,準備做遺傳試驗。為了防止非洲蜂飛逃,他採取了各種嚴密的措施。可他的一位新助手對安全措施卻掉以輕心,結果犯了一個可怕的大錯誤。他敞開了餵養非洲蜂的巢箱蓋,26隻蜂王飛逃。不久兇惡成性的非洲蜂開始在巴西以驚人的速度繁殖起來。進入六十年代后,成群的非洲蜂每年幾乎以500公里的速度飛向南美其他地區。目前,南美已有幾百人被螫傷中毒死去,數以千計的家禽和牲畜遭難而亡。蜂群所到之處,所有生靈全部消失無一生存。非洲蜂已成了可怕的“殺人蜂”。
非洲蜂的凶暴性是眾所周知的,引種者原期望通過雜交手段予以淡化—遺傳稀釋。不幸的是,在隔離試驗階段的1957年,有26群飛逃,它們迅速繁衍於自然界。與此同時,它們的雄蜂在自由空間與異品種處女王交配,產生了類似本身攻擊性強烈的後代,並連鎖反應,使周圍蜂群非洲化。非洲化蜜蜂每年以100~200km的速度向外圍擴散,有的年份甚至超過500km。1990年該蜂已穿越墨西哥,侵入美國南部得克薩斯州。1993年已侵入亞利桑那州。自1956年該蜂抵達聖保羅后,至80年代非洲化蜜蜂幾乎遍布整個南美洲。
在南美洲的熱帶和亞熱帶地區非洲化蜜蜂已繁衍超過400萬群。
墨西哥是個養蜂業發達的國家,近年來隨著該蜂的向北滲透,其雜交蜂群數量呈急劇上升的趨勢。時至今日,事與願違,非洲化蜜蜂凶暴特性,引以為患。另一方面,歐洲黑蜂和其他品種雜交,其後代性情也是依然凶暴好螫。看來,這種行為上的遺傳性乃屬於顯性遺傳徠。
非洲化蜜蜂常成群追擊靠近其蜂巢的人畜,造成傷亡。它們能追逐目標達數百米之外。在過去30年裡,它們在美洲各國螫死了數以千計的家畜和1,000多人。
當非洲化蜜蜂傳入巴西初期,確令當地養蜂人不知所措。由於疲於應付這些不速之客,巴西蜂蜜產量曾一度猛跌,1957年年產量為6,500t,至1974年則只剩4,120t。時過景遷,巴西養蜂人逐漸學會了與殺人蜂平安相處,以及制服駕馭它們的手段與技巧。另一方面,專家們發現,殺人蜂比一般蜜蜂能更迅速和更有效地採集花蜜和傳授花粉,所以它們生產的蜂蜜遠遠超過原來飼養的蜜蜂。巴西養蜂人做到變害為利。1993年巴西蜂蜜產量突破40,000t,使巴西成為世界上第七大產蜜國。
在拉美躍居第三位,僅次於墨西哥和阿根庭。
美國康奈爾大學的S·卡瑪辛和R·A·莫爾斯兩博士指出,
非洲化蜜蜂雖具有攻擊性,但也勿須過分擔心,與其說有害,毋寧說益勝過於害。他們認為,非洲化蜜蜂的產蜜能力是其他蜜蜂的兩倍,傳布農作物花粉的能力也很強,而且還能有效地抵禦病蟲害的侵襲,如果飼養得當,蜂產品產量將會大大增加,在傳授花粉方面,也將節省大量開支。因此,這必將給養蜂業帶來巨大的變化。他倆呼籲養蜂人員對防護裝備、噴煙器、操作管理,以及蜂場座落等方面加以改善,並向社會普及正確的蜜蜂生物學知識。
熱帶的蜜蜂在寒冷季節不能形成冬團,所以曾有人預計非洲化蜜蜂的擴散範圍,可能與原產地一樣受到20℃等溫線的制約,但雜交后的現實卻突破了這種預測。從圖
20看出,自70年代中期直至80年代初期,
它在南美洲向南的分佈才確實受到最冷月份10℃等溫線的制約。另一方面,預計90年代後期此蜂必將蔓延美國整個南部。
早期巴西養蜂專家就意識到,非洲化蜜蜂在熱帶,能以野生狀態生存發展,要想根除是不現實的。於是巴西政在1963~1972年的十年間,採用持續進口歐洲馴良品種的蜂王,以雜交淡化其凶暴性並改善其棄巢性,獲得了一定的成效。
60年代末以來,北美就認識到這種殺人蜂至少入侵美國亞熱帶地區是不可避免的。起初,專家們也是建議對這種入侵蜂,果斷予以斬草除根。但後來發現此蜂所到之處,迅速取代當地蜜蜂的遺傳特性,建立它們自己的王國。與其下大力氣剷除它們,不如乾脆向巴西養蜂人學習飼養的技巧。這樣一來,近年巴西所選育的凶暴性和棄巢性均得改善的非洲化蜜蜂種王身價便大為提高。墨西哥曾大量向巴西定購這種蜂王。
研究者確定該蜂分蜂群中出現一種蜂舞,可指引長距離飛遷。這種蜂舞不同於歐洲蜂中的任何品種。其每次飛遷可達好幾英里,並可間斷持續數日。
美國研究者根據殺人蜂飛行時翅振頻率與歐洲蜜蜂不同,發出的聲音也不同等特點,利用檢查核反應堆隱患的雜音分析技術,研製一種手提式殺人蜂探測器,以測知飛臨的殺人蜂蜂群,併發出警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