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為者與不能者之形何以異

不為者與不能者之形何以異

不為者徠與不能者之形何以異是出自於《孟子》,【梁惠王章句】上篇的一段古文。《孟子》“四書”之一,書中記載有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學、倫理等思想觀點和政治活動。古代考試主要考四書五經。

作品原文


王說⑴曰:“《詩》雲⑵:‘他人有心,予忖度⑶之。’夫子之謂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於我心有戚戚⑷焉。此心之所以合於王者,何也?”
曰:“有復於王者曰:‘吾力足以舉百鈞⑸’,而不足以舉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⑹’,而不見輿薪⑺,則王許⑻之乎?”
曰:“否。”
“徠今恩足以及禽獸,而功不至於百姓者,獨何與?然則一羽之不舉,為不用力焉;輿薪之不見,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見保,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為也,非不能也。”
曰:“不為者與不能者之形⑼何以異?”曰:“挾太山以超北海⑽,語人曰‘我不能’,是誠不能也。為長者折枝,語人曰‘我不能’,是不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挾太山以超北海之類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類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⑾。天下可運於掌⑿。《詩》雲⒀:‘刑於寡妻⒁,至於兄弟,以御⒂於家邦。’言舉斯心加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無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過人者無他焉,善推其所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獸,而功不至於百姓者,獨何與?”
“權⒃,然後知輕重;度,然後知長短。物皆然,心為甚。王請度之!抑⒄王興甲兵,危士臣,構怨⒅於諸侯,然後快於心與?”
王曰:“否。吾何快於是?將以求吾所大欲也。”

作品註釋


⑴說:同“悅”。
⑵《詩》云:引自《詩經·小雅·巧言》。
⑶忖度:猜測,揣想。
⑷戚戚:心有所動的感覺。
⑸鈞:古代重量單位,三十斤為一鈞。
⑹秋毫之末:指細微難見的東西。
⑺輿:車子。薪:木柴。
⑻許:讚許,同意。
⑼形:情況,狀況。
⑽太山:泰山。北海:渤海。
⑾老吾老幼吾幼:第一個“老”和“幼”都作動詞用,老:尊敬;幼:愛護。
⑿運於掌:在手心裡運轉,比喻治理天下很容易。
⒀《詩》云:以下三句引自《詩經·大雅·思齊》。
⒁刑:同“型”,指樹立榜樣,做示範。寡妻:國君的正妻。
⒂御:治理。
⒃權:本指秤錘,這裡用作動詞,指稱物。
⒄抑:選擇連詞,相當於現代漢語的“還是”。
⒅構怨:結怨,構成仇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