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鐵,是埋在內江“鳳棲窩”處的淘灘標準,也是內江每年維修清淘河床深淺的標誌。
卧鐵-複製品
卧鐵主要是用來標記挖掘深度的。由於
都江堰遵從
李冰的“深淘灘,低作堰”原則,在從古至今,每年枯水期都要對河道清除淤積的泥沙。那到底挖泥沙挖到多深合適呢?經過人們的經驗,找出了一個合適的深度,並埋上卧鐵。以後歲修就挖到卧鐵為止。
卧鐵-複製品
相傳李冰建堰時在內江河床下埋有石馬,作為每年淘灘深度的標準,後來演變為卧鐵。卧鐵與“深淘灘、低作堰”的6字水則,以及“遇灣截角,逢正抽心”的8字格言,是都江堰歲修淘灘的尺度。歲修清淤時必須淘夠深度,以淘至見到卧鐵為準,如果淘灘深度不夠,內江河床太高,將減少成都平原來年春灌引水量,而如果淘灘過深,則會使過量的洪水湧入內江,導致內江灌區洪澇災害。
卧鐵至今留存4根。最早鑄於明代
萬曆三年(1575年),由四川御使巡按郭莊主持鑄置。
卧鐵-真品
從魚嘴沿內江河道向下約200米,就是有名的鳳棲窩了,鳳棲窩靠河岸的地方就是神奇卧鐵的埋藏處,4根卧鐵順著河道的方向並排而卧。朝向江心的是最新的一根,上面鐫刻著“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利部、四川省人民政府立……”字樣。據了解,這4根卧鐵中最裡面的一根埋於明代萬曆三年,為郭庄所鑄,第二根為清代
同治三年何咸宜鑄,第三根為1927年民國時管興文鑄,第四根為1994年都江堰建堰2250周年時鑄造,並於1998年安放。
雖然史籍最早可考的卧鐵鑄於明代,但實體形式之外的“卧鐵”,作為考量岷江水量的尺度,早前就以石樁人像等其他形式,伴隨著都江堰建堰2260年的歷史。
以卧鐵為標準的歲修淘灘之後,長約3000米的魚嘴分水堤。在旱澇時節分割內江、外江的
岷江水量時,可以得心應手地演算“四與六的哲學”:春耕用水季節,內江進水六成,外江進水四成。而在夏秋洪水季節,內外江進水比例自動顛倒過來,內江進水四成,外江進水六成,這就是都江堰治水三字經中所說的“分四六,平潦旱”。
卧鐵
都江堰每年引向成都平原的水量是一個巨大的難題。然而,科學衡量引水量的還是卧鐵。都江堰歲修淘灘的標 准,就是淘見卧鐵。卧鐵以更加精細的方式成為天府之國的水之“度量衡”。
現有四根卧鐵分別是明朝萬曆四年、清同治三年、民國十六年和1994年埋下的。遊客在離堆古園內噴泉處能看到的這四根卧鐵的複製品,其真品還埋在內江河床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