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4條詞條名為火毒的結果 展開

火毒

中醫學術語之一

簡介


● 英文名稱:Fire Toxin
● 學科來源:中醫藥學—基礎理論—病因辨證

古籍摘選


● 大熱不止,熱勝則肉腐,肉腐則為膿。(《靈樞•癰疽》)

名詞解釋


● 火邪壅盛成毒;
● 燒傷、燙傷合併感染。

百科解讀


火毒的形成

● “熱”與“火”同性,熱為火之漸,火為熱之極。故中醫的風、寒、暑、濕、燥、火六淫病因中的“火”也可代表“熱”邪。熱毒和火毒相似,只是程度上的差別。
● 火毒分外感和內生。外感火毒指人體感受六淫之邪,邪氣入侵機體后,蘊結不解,多先從火化,后成火毒。內生火毒邪指外邪、七情、飲食、勞倦等引起機體氣血陰陽失調、臟腑功能紊亂,導致生理代謝的產物不能及時排出,蘊積鬱滯而化成火毒。
● 此外,還有燒傷、燙傷、放射線等都可以歸屬到火毒的範疇。

火毒的致病特點

● 火毒傷人,致人體陽氣偏亢,耗傷人體氣津,臨床多見高熱,惡熱,汗出,口渴喜冷飲,咽干舌燥,面紅目赤,體倦乏力,少氣懶言,小便短赤,大便秘結,脈洪數等症;
● 火毒熾盛,熱灼肝經,耗傷津液,使筋脈失養,則筋脈拘攣迫急,而出現手足顫動;
● 火熱與心相通應,故熱毒入於營血,尤易影響心神,輕者心神不寧而心煩、失眠,重者可擾亂心神,出現狂躁不安,或神昏、譫語等;
● 火毒入於血分,可聚於局部,腐蝕血肉,發為癰腫瘡瘍,其臨床表現以瘡瘍局部紅腫熱痛為特徵;
● 火毒煎熬血液,致血液黏稠成血瘀,熱毒易損傷脈絡迫血妄行,從而造成出血、瘀血;
● 火毒侵襲機體,熱熬津液成痰,痰熱互結,或邪毒郁里,氣機不暢,津液失布而成痰,或臟腑功能失調,氣機鬱結,聚濕成痰。
● ● 火毒所致病證的治療原則
● 火毒已成,直須以苦寒之品清熱解毒,直折病邪,代表方如銀翹散、白虎湯、清營湯、犀角地黃湯等。
● 需要補充的是,在強調清熱解毒法的同時,還必須辨證論治。陰傷者佐以養陰生津,血瘀重則配伍活血化瘀之品,臟腑氣機不通則以疏利氣機通腑泄濁為重。以清熱解毒為主而不拘泥,能獲良效。

參考文獻


● [1] 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平洋地區).北京大學第一醫院中西醫結合研究所,譯. WHO西太平洋地區傳統醫學名詞術語國際標準。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9.
● [2] 鄭洪新。中醫基礎理論.4版。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6.
● [3] 李經緯。中醫大辭典.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