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電力職業技術學院

全日制普通高等學校

四川電力職業技術學院是一所專科層次全日制普通高等學校,國家公辦,隸屬於國家電網公司,始建於1917年。

學院地處四川省成都市溫江區,校園建築面積23萬平方米,總佔地822.72畝,學院設有溫江校區、草堂校區、羅家碾校區、青峰嶺教學電廠四個校區,固定資產總值4.21億元,建築面積23.8萬平方米;全日制大學專科在校學生5000餘人。

據2021年5月學校官網顯示,學院共有溫江校區、草堂校區、羅家碾校區、青峰嶺教學電廠四個校區,校園佔地面積822.72餘畝;共有6個教學單位,開設12個高職專科專業;共有在校學生5000餘人,教職工526人。

歷史沿革


四川電力職業技術學院創辦於1917年,是一所專科層次的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前身是1917年在重慶創辦的“四川省立高級工業職業學校”,隸屬於國家電網四川省電力公司,學院辦學特色鮮明,綜合實力強。同時掛四川省電力公司技術技能培訓中心的牌子,四川省電力公司應急培訓基地也併入學院管理。
成都水力發電學校
歷史沿革圖
歷史沿革圖
1917年,在重慶創辦的“川東聯合縣立甲種工業學校”。
1925年,更名為“川東聯合縣立高級工科中學校”。
1931年,更名為“川東共立高級工科學校”。
1934年,更名為“川東聯立高級工業職業學校”。
1935年,更名為“四川省立重慶高級工業職業學校”。
1952年,更名為“重慶高級工業學校”。
1953年,更名為“重慶電業土木建築工程學校”。
1954年,更名為“重慶建築工程學校”。
1956年,學校由重慶遷往成都,更名為“成都水力發電學校”。
四川學院
2001年,經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由原成都水力發電學校升格的高等專科層次全日制普通高等學校——四川電力職業技術學院。隸屬於國家電網四川省電力公司,同時掛國家電網技術學院成都分院、四川省電力公司技術技能培訓中心的牌子。學院集高職學歷教育、職工教育培訓、成人教育、職業鑒定於一體。
2006年,教育部高職高專人才培養工作水平評估中四川電力職業技術學院榮獲“優秀”等級。
2008年被國家教育部、財政部確定為全國100所國家示範性高等職業院校建設單位之一,也是全國唯一一所電力類國家示範性高等職業院校建設單位。
2011年,學院成功創建為國家示範性高等職業院校。
2018年3月,學院接受了中國質量認證中心的監督審核,並順利通過外審。
2020年5月,教育部印發通知,啟動實施第二批“一幫一”行動,四川電力職業技術學院支援三峽電力職業學院。

辦學條件


主要工作
作為四川省電力公司直屬的教育培訓機構,學院主要負責公司員工培訓、職業技能鑒定、學歷教育和科研諮詢服務,緊緊圍繞“服務公司發展戰略、服務企業生產經營、服務員工成長成才”這條主線展開培訓工作。學院正在建設國家電網公司系統一流的綜合性技能實訓基地,滿足輸配電線路運行與檢修、變電運行與檢修、電力營銷、繼電保護、調度、通信與自動化等專業實訓的需要,國內首座110kV實訓智能變電站已建成並投入使用。
硬體設施
四川電力職業技術學院溫江校區現已建設成為國家電網公司系統一流的電力類技術技能實訓基地。青峰嶺教學電廠是由學院自主設計及獨立進行生產經營管理融“產學研”於一體的生產型教學水電站,裝機容量3×1250KW,是學院電力類及其配套專業學生頂崗實習重要基地。學校還擁有國內先進的輸配電線路帶電作業實訓基地、國際一流的特高壓模擬實訓基地、全國首座實訓用110kV智能變電站、變電檢修實訓基地、電力營銷實訓基地、調度自動化主站實訓及電力通信實訓基地。

院系概況

據2021年5月學校官網顯示,學院設有電力運行與控制技術系、電力設備技術系、供用電技術系、輸配電線路工程系、水利水電與建築工程系、動力工程系,開設12個高職專科專業。
四川電力職業技術學院院系專業
序號系(部)專業名稱
1電力運行與控制技術系電力系統繼電保護與自動化技術
2電力設備技術系發電廠及電力系統
3發電廠及電力系統(電力無人飛行巡檢方向)
4發電廠及電力系統(縣級供電公司電網運檢方向)
5供用電技術系供用電技術
6輸配電線路工程系輸配電工程技術
7水利水電與建築工程系水利水電建築工程
8建築工程技術
9工程造價
10動力工程系水電站機電設備與自動化
11機電一體化技術
12機電一體化技術(新能源設備運檢方向)

師資隊伍

據2021年5月學校官網顯示,學院共有教職工526人,其中碩士研究生及以上學歷佔48%,副高職稱及以上佔56%,有國家級和省級優秀教師、電力工匠、專業大師、技術能手40餘人,師資榮獲四川省高職院校教師教學能力大賽一等獎、國網公司培訓師教學技能競賽一等獎等優異成績。
稱號獲得者
全國電力行業技術能手朱康
四川省級技能大師工作室四川省高壓線路帶電檢修工技能大師工作室
四川省優秀教師趙灼輝
四川省高等學校教學名師張健、肖艷萍

學科體系

•中央財政支持的國家示範性高職院校建設重點專業(3個):高壓輸配電線路施工運行與維護、供用電技術、水利水電建築工程
•教育部國家級教育改革試點專業(1個):供用電技術
•省級教育改革試點專業(1個):水利水電建築工程
•國家示範院校建設項目自主建設重點專業(3個):發電廠及電力系統、水電站動力設備與管理、建築工程技術
近年來,學院緊緊依託四川省電力公司,優化招生專業結構,突出電力特色,加大實訓基地建設力度,加強實踐性環節教學,壓縮招生規模,走精品辦學的路子,辦學質量進一步提升,畢業生深受用人單位好評,就業率穩定、就業質量高。

人才培養

● 質量工程
截至2021年4月,學校有國家示範性高職院校重點專業3個,國家級教育改革試點專業1個,國家高職示範專業相關專業群建設專業1個,省級教育改革試點專業1個,省級重點建設專業2個,省級“課程思政”示範專業1個。
國家示範性高職院校建設重點專業:高壓輸配電線路施工運行與維護、工程造價、水利水電建築工程
教育部國家級教育改革試點專業:供用電技術
國家高職示範專業相關專業群建設專業:工程造
省級教育改革試點專業:水電站機電設備與自動化
省級重點建設專業:建築工程技術、發電廠及電力系統
省級“課程思政”示範專業:企業文化與綜合素養

科學研究


科研平台

截至2021年4月,學院建立電力行業綜合性實訓基地,包括特高壓輸電線路實訓基地、風光儲智能微電網培訓基地等實訓場地,共有實訓(實驗)室58個,實訓工位3827個、機房工位1580個。
電力行業綜合性實訓基地:架空輸配電線路實訓基地、電力電纜實訓基地、變電檢修基地、110kV智能實訓變電站、電力營銷實訓基地、繼電保護實訓基地、輸配電線路實訓基地、特高壓模擬基地、線路實訓基地、青峰嶺實訓教學電廠。

科研成就

校園風景
校園風景
2018年以來省及以上科研成果
序號項目名稱項目負責人
1校企融合雙主體育人,“三區三州”電力技能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朱康
2以工匠精神為魂,機制建設為基,情境教學為體的高職學生職業精神培養體系探索與實踐熊維榮
3以生涯發展為導向,以崗位創業為核心,深化第二課堂應用的高職高專院校創新創業教學改革與實踐文海榮
4面向少數民族貧困地區學生的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程教學改革研究王蓉
5以“翻轉課堂”為切入點,優化高職院校現代信息化教學手段楊禮
6以《水電廠運行》課程為載體混合式教學模式在高職教育中的探索張麗娟

學術資源

學院固定資產原值合計13632.20萬元。按資產大類分為房屋、車輛及其他固定資產三類。其中,房屋原值合計10383.55萬元,面積共計126806.88平方米,構成部分為學院行政辦公用房5980.42平方米、教學實訓用房97808.25平方米及其他業務生活用房23018.21平方米;車輛原值合計213.53萬元,共計8輛,根據2015年年底資產盤點結果,實有載客汽車2輛,轎車6輛;其他固定資產3035.12萬元,均為單位價值20萬元以下的固定資產,包括教學用儀器儀錶、教學辦公用電腦設備、列印複印機、圖書館藏書等,學院無單位價值200萬以上的大型設備。

學術交流

為促進學校建設發展,推進兩校合作交流,2016年3月2日上午10時,四川電力職業技術學院副院長袁從文一行蒞臨成都航空職業技術學院考察交流。成都航空職業技術學院副院長熊熙等熱情接待了袁從文一行並在行政樓第三會議室舉行了座談會。
副院長熊熙代表成都航空職業技術學院對四川電力職業技術學院一行的來訪表示熱烈歡迎,並簡要介紹了成都航空職業技術學院的歷史沿革、辦學特色、系部設置、人才培養和校企合作等基本情況。還重點介紹了成都航空職業技術學院航空相關專業的發展情況以及服務航空、服務國防、服務區域經濟發展的服務面向。更希望兄弟院校間進一步加強交流學習、促進合作,共謀發展。
袁從文對成都航空職業技術學院的熱情接待表示衷心感謝,並大致介紹了四川電力職業技術學院近年來的發展狀況。表示希望通過此次座談會學習成都航空職業技術學院在職業教育管理方面的經驗,相互交流,共同進步。
會上,雙方與會人員還就文化素質教育、安全教育、教師教學情況等進行了交流與討論。
會後,袁從文一行參觀了成都航空職業技術學院實訓基地。
參加此次會議的還有四川電力職業技術學院電氣工程系黨支部書記胡艷玲、動力工程系黨支部書記汪俊、建築工程系黨支部書記吳曉東以及成都航空職業技術學院學生工作部部長鄒勇、團委書記楊湘伶、建築工程系書記龔明樹、航空電子工程系副書記曹鼎等。

文化傳統


形象標識

校訓:植根電力,與光明同行。
植根電力:倚電而立、隨電共進、與電同輝
與光明同行:以人為本、知行合一、追尋光明
校徽
四川電力職業技術學院
四川電力職業技術學院
四川電力職業技術學院校徽上為院名“四川電力職業技術學院”,中為學院建校年份“1917”,綠白色電網造型代表國家電網,寓意為“植根電力,與光明同行”,下為英文院名。
校歌:
四川電力職業技術學院校歌
四川電力職業技術學院校歌
嘉陵江畔迎朝陽
浣花溪旁百花香
艱苦創業經風雨
巴蜀名校歲月長
丹心一片為祖國
獻身電力育棟樑

精神文化

校歌
校歌
校訓
植根電力,與光明同行
● 指導思想
服務川電、面向全國、走向市場、科學發展

領導團隊


現任領導

姓名職務
朱康院長、黨委副書記
熊維榮黨委書記、副院長
李力、鍾良、王蓉副院長
袁從文紀委書記、工會主席

歷任領導

姓名任期姓名任期
冉獻璞1916.03—1917.12(籌備)周建文1953.07—1957.09
盧融1918.01—1919.12賀光1957.10—1958.05
陶文瑞1920.01—1920.12張漢卿1958.05—1960
唐鳴皋1921.01—1926.12付恆1962.10—1963.11
聶雲龍1927.01—1927.06劉子干1966.04—1972.12
曾德鈺1927.06—1932.07李名播1972.12—1979.03
殷世澤1932.08—1934.07李仕林1979.03—1983.12
顧升祿1934.08—1935.07袁輔中1983.12—1997.08
李克孝1935.08—1938.07駱里1997.08—2005.04
顧鶴皋1938.08—1939.07王永興2005.04—2011.03
李祚膏1939.08—1940.07黎湘康2011.03—2013.04
龍正善1940.08—1941.07張漢卿1958.02—1960.07
李祚膏1941.08—1943.07傅恆1959.08—1962.06
張樹勛1943.08—1944.01傅恆1962.08—1963.11
周定熙1944.02—1946.08劉子干1965.08—1978.11
丁世昌1946.09—1949.07任玉貴1979.04—1983.12
谷光相1949.08—1949.12袁輔中1983.12—1988.04
附紹鑫1950.01—1951.01談代秀1988.04—1998.07
周建文1952.11—1957.09林東1998.08—2005.04
王旭2005.04—2013.02

校園環境


學院設有溫江校區、草堂校區、羅家碾校區、青峰嶺教學電廠四個校區。校園佔地面積1000餘畝,固定資產總值4.21億元,建築面積23.8萬平方米;全日制大學專科在校學生5000餘人。溫江校區是學院主要教學校區,位於成都市溫江區春江南路666號,校園綠樹成蔭,環境優美,教學及生活設施一流,融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於一體,;草堂校區位於成都市青羊區青華路8號,毗鄰詩聖故居杜甫草堂,羅家碾校區位於成都市清江東路39號,兩校區緊鄰,主要承擔四川省電力公司專業技術技能人員的培訓任務;青峰嶺教學電廠位於成都崇州市境內。

獲得榮譽


截至2021年4月,學院先後獲全國職工培訓教育示範點、全國電力行業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貢獻獎、中國最具成長性企業大學、四川省“五一勞動獎狀”、四川省最佳文明單位等榮譽稱號。
截止到2018年6月,學院為國家培養輸送了4萬餘名各類專業技術人才,被國家教育部、電力部、國家電網公司、四川省委省政府等各級政府及主管部門分別表彰命名為“全國職業技術教育先進單位”、“電力部標兵學校”、“國家電網公司文明單位”、“四川省最佳文明單位”等。學院歷年畢業生就業率、用人單位和學生、家長滿意率均達到90%以上,連續榮獲“四川省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工作先進單位”光榮稱號。

發展目標


90餘年悠久的辦學歷史積澱,一代代人不懈的追求與探索,學院凝練出“植根電力,與光明同行”和“培訓就是服務,培訓更是創新”的辦學理念。學院的發展目標是建設成“師資雄厚、設施先進、管理一流、特色鮮明”的公司系統高層次應用型技術人才、技能人才培訓基地,成為電網實用新技術推廣中心、新技能示範中心;建成應用型、開放式、創新性的國家示範性高職學院和國家電網公司一流的培訓中心,到2015年基本建成為國內一流企業大學。

教研動態


2013年11月28日,四川省教育廳下發了《關於繼續推進中央財政“支持高等職業院校提升專業服務產業發展能力”項目建設的通知》(川教函〔2013〕845號),對全省39所高職院校79個立項建設專業的驗收情況進行了公布,中心(學院)建築工程技術和水電站動力設備與管理兩個專業的驗收結論均為“通過”,在此基礎上國家教育部、財政部對各省的驗收結論進行了評議並通過了四川省的驗收結論,標誌著中心(學院)歷經兩年的高等職業院校提升專業服務產業發展能力項目建設工作順利通過了省級和兩部驗收。
在項目建設過程中,建築工程技術和水電站動力設備與管理兩個專業建設項目組嚴格按照專業建設任務書的要求,認真執行中央財政資金使用管理規定,積極推進各項建設工作並達到了預期的建設目標。經過兩年建設,兩個專業在校企合作與管理運行機制建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與創新、課程與教學資源建設、實訓實習條件改善、師資隊伍與服務能力建設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建設成果,為進一步提升專業服務產業發展能力和提高專業人才培養質量奠定了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