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室撲動與顫動

心室撲動與顫動

心徠室撲動與心室顫動,簡稱室撲和室顫,為致死性心律失常。此時心室喪失有效的整體收縮能力,被各部位心肌快而不協調的顫動所代替。發病部位為心臟。常見於缺血性心臟病。此外,抗心律失常藥物、嚴重缺氧、缺血、預激綜合征合併房顫與極快的心室率、電擊傷、電解質紊亂等亦可引起。臨床癥狀包括意識喪失、抽搐、面色蒼白或青紫、呼吸停頓、脈搏觸不到、血壓亦無法測到。搶救措施是迅速實施胸外按壓和早期除顫。首選非同步直流電復律除顫。每次電擊后要立即進行胸外按壓直至恢復竇性心律。同時要開通氣道及進行人工呼吸或氣管內插管。搶救治療的同時,還應注意糾正酸鹼平衡失調和電解質紊亂。發生心室撲動與顫動,如不及時搶救,很快出現呼吸、心跳停止,導致患者死亡。因急性心肌梗死出現的不伴泵衰竭或心源性休克的原發性室顫,搶救存活率較高,複發率很低,預后較佳;室顫發生前已有低血壓、休克或心力衰竭的繼發性室顫,復甦成功率較低,預后差,複發率高。

就診科室


● 急診科、心血管內科

病因


● 常見於缺血性心臟病、急性心肌梗死。
● 此外,抗心律失常藥物(如胺碘酮等)、嚴重缺氧、缺血、預激綜合征合併房顫與極快的心室率、電擊傷、電解質紊亂(如低鉀血症、高鉀血症)等亦可引起。

癥狀


● 患者突然出現意識喪失、抽搐、面色蒼白或青紫、呼吸停頓、脈搏觸不到、血壓亦無法測到。

檢查


● 確診心室撲動與顫動需要進行體格檢查、心電圖檢查。
● 體格檢查
● ● 檢查呼吸、血壓、心率等生命體征。
● 心電圖檢查
● ● 能夠確診心室撲動與顫動,二者的心電圖波形均較典型。

診斷


● 醫生根據臨床表現和心電圖檢查結果診斷本病。
● 臨床表現包括意識喪失、抽搐、面色蒼白或青紫、呼吸停頓、脈搏觸不到、血壓亦無法測到。
● 心室撲動的心電圖波形呈正弦圖形,波幅大而規則。心室顫動的波形、振幅與頻率均極不規則,如不及時搶救,一般心電活動在十分鐘內迅速消失。

鑒別診斷


● 本病需要與室性心動過速、阿-斯綜合徵發作、心臟驟停等疾病鑒別。
● 患者可出現意識喪失、抽搐、面色蒼白或青紫、呼吸停頓等。
● 醫生通過典型的臨床表現和心電圖檢查結果可以做出診斷及鑒別診斷。

治療


● 發生心室撲動與顫動時,應及時搶救。
● 持續心肺復甦直到連接除顫器。若一次除顫后仍未恢復竇性心律,繼續持續心肺復甦2分鐘,監測是否需要再次除顫,同時建立靜脈通路。
● 靜脈應用藥物,如腎上腺素等。
● 同時開通氣道,進行人工呼吸或氣管插管。
● 治療可逆性原因,如低鉀血症、高鉀血症、代謝性酸中毒等。
● 若除顫失敗,繼續進行持續心肺復甦,監測復甦質量,藥物-除顫循環進行。

危害


● 發生心室撲動與顫動,如不及時搶救,呼吸、心跳很快停止,導致患者死亡。

預后


● 急性心肌梗死不伴泵衰竭或心源性休克的原發性室顫,預后較佳,搶救存活率較高,複發率很低。
● 室顫發生前已有低血壓、休克或心力衰竭的繼發性室顫,復甦成功率較低,預后差,複發率高。

預防


● 心室撲動與顫動的預防,關鍵是識別高危人群。
● 病史、體格檢查、心電圖、24小時動態心電圖等方法可提供一定的信息,用於評估病人發生心室撲動與顫動的危險性。
● 植入型心律轉復除顫器(ICD)是作為預防心臟性猝死的重要措施,能在十幾秒內自動識別室撲/顫、室速並電除顫,成功率極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