腐苔
腐苔
苔質疏鬆,顆粒較大,舌中`舌邊皆厚,刮之易去,形如豆腐渣堆積舌面的苔質(可與膩苔對比)。腐苔多屬熱證。多因胃中陽氣有餘,蒸發胃中濁腐之氣上升而成。若苔色晦暗垢濁,或白或黃,稱為浮垢苔,常見於食積、痰濁、濕熱之證。若舌面上粘厚一層,有如瘡膿,則稱膿腐苔,常見於內癰病重。其中肺癰舌苔白腐,肝癰舌苔紫灰膿腐,胃癰舌苔黃腐。若舌面上生一層白膜,或出現飯粒樣糜點,稱霉腐苔,多因胃脘腐敗,津液化為濁腐上泛而致。常見於濕溫、溫毒、伏暑、痢疾、疳積等患者。一般病程中,舌苔由板滯不宣而化腐,由腐而漸退,生出浮薄新苔,為病邪解盡。
● 英文名稱:Curdy Fur
● 學科來源:中醫藥學—診斷學—望診
● 常見病症:食積胃腸證、痰濁內蘊證、內癰
● 若濃腐雖多由胃液腐敗。然有膿腐霉腐之別。如舌上生膿腐。苔白帶淡紅。粘濃如瘡中之膿。凡內癰最多此症。(《重訂通俗傷寒論·第六章·傷寒脈舌》)
● 苔質顆粒粗大疏鬆而厚,形如豆腐渣堆積舌面,刮之可去的舌象。
● 引自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術語在線
● 腐苔是一種病理性舌象,屬於舌苔異常的情況。
● 人體舌的具體表象變化迅速而又鮮明,猶如人體內髒的一面鏡子,人體臟腑的虛實、疾病的嚴重程度、人體津液的盈虧、氣血是否旺盛等,都可以通過舌質和舌苔的變化表現出來。
● 舌診是中醫特色診法之一。在舌診中,對於舌苔的觀察,常從厚薄、潤燥、腐膩、偏全、剝落、消長以及真假等方面來進行辨證。
● 腐苔一般是指舌苔出現苔質顆粒分佈疏鬆,顆粒粗大,舌中和舌體兩側均厚,猶如堆積在舌面上的豆腐渣一樣的現象。如果用刮舌板刮舌,會出現舌苔很容易被颳去的舌象。
● 如果有腐苔的表現,同時舌面上的舌苔又黏又厚,猶如瘡口的膿液一樣,就稱為膿腐苔,這是體內毒熾盛、病情危重的表現。
● 食積胃腸證:出現腐苔,臨床可見脘腹脹滿疼痛拒按,厭食,噯腐吞酸或見腸鳴腹痛,便臭,或大便秘結,脈滑或沉實等表現。
● 痰濁內蘊證:出現腐苔,臨床可見眩暈、頭重而昏、肢體酸脹、周身倦怠、胸悶或時吐痰涎、納差、泛惡、脈弦滑等表現。
● 內癰:可見腐苔。《諸病源候論》載:“內癰者,由飲食不節,冷熱不調,寒氣客於內,或在胸膈,或在腸胃,寒折於血,血氣留止,與寒相搏,壅結不散,熱氣乘之,則化為膿,故曰內癰也”。
● 中醫理論認為,腐苔的形成,常見的原因是飲食積聚在胃腸中,或者是痰飲濁氣內聚於體內,是由於體內陽氣熱邪旺盛導致的。此時體內陽氣有餘,熱邪旺盛,蒸騰胃腑中的食物水谷中的穢氣濁氣上升,聚集在舌面上面,主要原因就是胃腸出現積食、痰濁內積無法排出。
● 此類舌苔常見於濕溫、濕毒、伏暑、痢疾和疳積等患者。通常來說,這些患者肥胖或超重的居多,精神狀態欠佳,嗓子多痰,日常中多四肢乏力,胸悶嘔惡,大便不成型的情況。
● [1] 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平洋地區).北京大學第一醫院中西醫結合研究所,譯. WHO西太平洋地區傳統醫學名詞術語。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9.
● [2] 鄧鐵濤。中醫診斷學.5版。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4.
● [3] 朱文鋒。中醫診斷學.1版。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