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色謊言

網路流行詞

白色謊言是一個網路流行詞,簡潔直白地說是善意的謊言,往往是善意的欺騙,這些欺騙的人都是懷著友好的心態去教導那些人,有時候你用事實去勸說別人,別人不會領情,所以只好去欺騙,但這是為你好,從對你有益的目的出發。其本身或許能反映事實,卻有意隱瞞大部分真相。被冠以“白色謊言”的頭銜,不意味著脫離了謊言的實質,並且值得原諒。隱瞞部分真相,可能讓人覺得無關緊要,白色謊言由此成了最常見的撒謊方式。另外,由於白色謊言不易察覺,其危害甚至遠遠超過黑色謊言。

解釋


一般來說,心理學上把謊言分為白色謊言和黑色謊言兩種,白色謊言是指無惡意的謊言和有益的、善意的謊言,比如父母關於聖誕老人的謊言。黑色謊言是指從個人利益出發,故意傷害別人或者占別人便宜的惡意的、欺騙性的謊言。愛人之間常撒的,大多都屬這種白色謊言。對白色謊言,如果我們能好好利用,對愛情和生活是有積極作用的。“白色謊言”的初衷是保護他人,說白色謊言的話,沒有人會受傷。

分析


父母的白色謊言不是對孩子的保護。與黑色謊言不同,白色謊言常被認為是善意的謊言,戴著“不想傷害別人的感情”的帽子,更容易得到社會的寬容和認可。儘管我們抱怨人和人之間缺乏真誠———譬如父母對孩子的許諾就常常是“白色謊言”,但大量缺乏實質的白色謊言,卻被認為是愛的體現。有的夫妻彼此尚能坦誠相待,卻無法以同樣的姿態對待孩子。他們隱瞞大量事實,比如吸食大麻,夫妻不和;因孩子的祖父母專橫跋扈而心懷憎恨;經醫生診斷,患有嚴重的心理失調;進行高風險的股票投機;隱瞞銀行存款的數目……類似隱瞞真相的行為,被看作是為孩子著想,實際上,這樣的“保護”沒有效果。孩子早晚會知道:父母喜歡吸食大麻,經常吵架;他們的祖父母與爸爸媽媽關係不和;媽媽凡事神經過敏;爸爸做股票生意,賠得一塌糊塗。父母的白色謊言不是對孩子的保護,而是對孩子權利的剝奪,讓他們無法了解到有關金錢、疾病、毒品、性、婚姻、父母、祖父母及其他方面的真實情形。他們接觸的不是誠實的“角色榜樣”,而是殘缺的誠實、局部的坦率以及有限的勇氣。父母以上述方式保護孩子,也可能出自對孩子的愛,只是選擇了錯誤的方式。但大部分父母卻以“保護”做幌子,來維護家長的權威,避免孩子發出挑戰,其潛台詞是告訴孩子:“聽著,你要乖巧些,不要隨便打聽大人的事。就讓我們自己來解決吧,這對我們都有好處。”“有些事你最好不要了解,這樣你才會有安全感。”“爸爸媽媽的情緒出現異常,你沒必要知道原因,這樣我們才能相安無事。”有時候,我們追求絕對誠實的願望,可能與孩子需要保護這一事實發生矛盾。比如,你和配偶婚姻美滿,偶因吵架而冒出離婚之念,這是很正常的事。假如婚姻果真出現危機,孩子終會察覺,即使不告訴他們,他們也會感受到潛在的威脅。可假如你們某晚吵過一架,第二天就對孩子說:“爸爸媽媽昨晚吵架了,而且想到了離婚。不過你們放心,我們眼下不會那麼做。”這當然會給孩子增加不必要的負擔。有時,表達個人意見是一種挑戰。對於想進入政治和企業高層領域的人而言,限制性地表達個人意見,同樣極為重要。凡事直言不諱的人,極易被上司認為是桀驁不馴,甚至被視為“搗亂分子”,是對組織和集體的威脅。若想在組織或集體中發揮更大的作用,更需注重表達意見的時間、場合和方式。若想成為符合需要的集體成員,發表意見須有所節制,而不是隨心所欲。換句話說,一個人應有選擇地表達意見和想法。當然,出於忠於事實的考慮,我們又渴望直抒胸臆,而不是遮遮掩掩,這使我們處於兩難境地:一方面,我們擔心禍從口出;另一方面,我們又不想違背誠實和公正的原則,而在二者之間,幾無迴旋餘地,我們很難取得理想的平衡,這的確是高難度的挑戰。

說謊話的原則


在日常交往中,我們有時要開誠布公,有時則要抑制傾吐想法和感覺的慾望。那麼怎樣做,才不致違背尊重事實的原則呢?
我們應遵循如下規則:
首先,永遠不要說假話,避免黑色謊言。
其次,要牢牢記住:一般說來,不說出全部真相,基本上就等於說謊;非得保留部分真相,那一定是情非得已,且是出於重大道德因素的考慮。
第三,不可因個人自私自利的慾望,例如滿足權力欲、刻意爭取上司的歡心、逃避修訂心靈地圖的挑戰等等,將部分真相隱瞞下來。
第四,只有在對對方確有好處的情況下,才可有選擇地隱瞞部分真相。
第五,儘可能忠實地評估對方的需要。這是一種極為複雜的規則,只有以愛為出發點,才能做出恰當的評判和選擇。
第六,評估他人對事實的需要,在於對方能否藉助我們提供的事實,使心靈獲得成長。還要記住,在評估別人運用事實使心靈獲得成長的能力上,我們通常都是低估而非高估了這種能力。
履行上述規則,是相當艱巨、無法盡善盡美的工作。很多人懼怕其中的痛苦,寧可選擇有限的誠實和開放,這等同於生活在封閉狀態中,從來不敢拿出地圖,與現實情況進行比照。表面看來,自我封閉顯然容易得多,殊不知尊重真理和事實,其收穫將遠遠超過代價。以開放的心態、積極的努力,不斷修訂人生地圖,方能使心靈獲得成長。
與過於封閉者相比,開放的人擁有更健康的心理狀態、更美好的人際關係。他們開誠布公,不必文過飾非,因此少了很多憂愁和煩惱。他們不需掩飾過去的假象,不必編造更多的謊言,以便掩蓋過去的謊言。一個人越是誠實,保持誠實就越是容易,正如謊言說得越多,就越是要編造更多的謊言自圓其說。敢於面對事實的人,能夠心胸坦蕩地生活在天地間,也可藉此擺脫良心的折磨和恐懼的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