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大豆

黃大豆

黃大豆,中藥名。為豆科植物大豆Gycin emax(L.)Merr.的種皮黃色的種子。具有寬中導滯,健脾利水,解毒消腫之功效。用於食積瀉痢,腹脹食呆,瘡癰腫毒,脾虛水腫,外傷出血。

入葯部位


種皮黃色的種子。

性味


甘,平。

歸經


脾、胃、大腸經。

功效


寬中導滯,健脾利水,解毒消腫。

主治


用於食積瀉痢,腹脹食呆,瘡癰腫毒,脾虛水腫,外傷出血。

相關配伍


1、治單純性消化不良:黃豆500g,血藤5kg。將血藤煮取汁,濃縮前把磨好的豆漿倒進血藤汁中煮沸20min,過濾去渣,濃液焙乾研粉備用。小兒每次0.5-1.0g,每日4次。(《全國中草藥新醫療法展覽會資料選編》)
2、治痘後生瘡:黃豆燒研末,香油調塗。(《綱目》)
3、治諸癰瘡:黃豆,浸胖搗塗。(《隨息居飲食譜》)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0-90g;或研末。外用:搗敷;或炒焦研末調敷。

使用注意


內服不宜過多量。

採集加工


8-10月果實成熟后採收,取其種子曬乾。

形態特徵


大豆又名大菽。一年生直立草本,高60-180cm。莖粗壯,密生褐色長硬毛。葉柄長,密生黃色長硬毛;托葉小,披針形;三出複葉,頂生小葉菱狀卵形,長7-13cm,寬3-6cm,先端漸尖,基部寬楔形或圓形,兩面均有白色長柔毛,側生小葉較小,斜卵形;葉軸及小葉柄密生黃色長硬毛。總狀花序腋生;苞片及小苞片披針形,有毛;花萼鍾狀,萼齒5,披針形,下面1齒最長,均密被白色長柔毛;花冠小,白色或淡紫色,稍較萼長;旗瓣先端微凹,翼瓣具1耳,龍骨瓣鐮形;雄蕊10,二體;子房線形,被毛。莢果帶狀長圓形,略彎,下垂,黃綠色,密生黃色長硬毛。種子2-5顆,黃綠色或黑色,卵形至近球形,長約1cm。花期6-7月,果期8-10月。

生長環境


全國各地廣泛栽培。

藥材鑒別


種子黃色,黃綠色。種皮薄,除去種皮,可見2片子葉。黃綠色,肥厚。質堅硬。氣微,具豆腥味。

相關論述


論黃大豆生熟性味不同,黃宮綉:“黃大豆,按書既言味甘,服多壅氣,生痰動嗽。又曰寬中下氣,利大腸,消水脹腫毒,其理似屬兩歧。詎知書言甘壅而滯,是即炒熟而氣不泄之意也;書言寬中下氣利腸,是即生冷未炒之意也。凡物生則疏泄,熟則壅滯,大豆其味雖甘,其性雖溫,然生則水氣未泄,服之多有疏泄之害,故豆須分生熟,而治則有補瀉之別耳。用補則須假以炒熟,然必少食則宜,若使多服不節,則必見有生痰壅氣動嗽之弊也。”(《本草求真》)

現代應用


治療多發性神經炎。